苏青瓷和唐乐知风尘仆仆地回到“归处”,带回来的不仅是与几位手艺人初步的合作意向和满车样品,更是一种由田野乡间带来的、质朴而蓬勃的气息。这份气息,迅速冲淡了连日来因“云隐”挤压而弥漫在团队中的些许焦虑。
成果展示与思想统一
贾长安特意安排了一场小型的内部展示会。茶室中央的长桌上,铺开了她们此行的收获:小军的“唐风不倒翁”泥塑、周雯融合唐代纹样的现代剪纸艺术品、老陈窑口的“月白釉”品茗杯,还有一些从沿途搜集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土布样本、藤编器物。
团队成员们传看着这些物件,触摸着不同于工业品的独特质感,听着苏青瓷和唐乐知讲述背后的寻找故事——澄城的失落、凤翔的惊喜、岐山的共鸣、耀州的坚守。这些故事,让冰冷的“供应链”三个字,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与文化的温度。
“我们失去的,是几条可以被资本轻易买断的标准化渠道。”苏青瓷看着大家,声音清晰而有力,“但我们找到的,是一片可以让我们自由耕耘、并结出独一无二果实的土壤。这些老师傅、年轻手艺人,他们不仅是供应商,更是我们‘归处’文化生态的未来合伙人。与他们合作,意味着我们的根,扎进了陕西最深厚的文化土层里。”
唐乐知也激动地补充:“而且,我们把寻找的过程记录下来,做成内容,这本身就是在讲述我们‘归处’的故事,传递我们的价值观!这比任何广告都更有力量!”
展示会的效果立竿见影。之前对拒绝资本扩张心存疑虑的员工,如负责线上营销的小杨,看着这些充满灵性的独特器物,听着背后艰辛而真诚的寻找历程,眼神中的困惑消散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参与创造历史的兴奋感。思想的统一,在具象的美学冲击和情感共鸣中,悄然达成。
落地的挑战
然而,理想照进现实,必然伴随着具体的困难。将这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创作节奏不一的个体手艺人整合进“归处”的运营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品控关:手工制品无法像工业品那样保持绝对的稳定性。老陈的“月白釉”每一窑都有微妙的色差;小军的泥塑,每一个的表情细节也略有不同。
产能关:家庭作坊的产量有限,如何满足“归处”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长安十二时辰”这类需要大量特定道具的活动中?
交付关:如何让习惯了自由创作的艺术家们,适应商业合作中必要的交期管理和沟通流程?
面对这些问题,苏青瓷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管理智慧。她没有制定僵化的标准去强行约束,而是采取了更具弹性的“共创”模式。
她与秦望舒合作,为老陈提供了更多唐代经典器型的图谱和考据资料,鼓励他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月白釉”的器型创新,并将微妙的色差定义为“窑变的自然之美”,作为产品的独特卖点。
她让唐乐知与小军、周雯组成一个“创意小组”,定期线上沟通,将“归处”的活动需求和客群偏好及时反馈给他们,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并将他们的创作过程融入“归处”的内容体系,让客人感知到产品背后的故事与心血。
对于产能问题,她并未急于催促扩大生产,而是计划通过“预售”、“限量定制”等方式,将这种“稀缺性”转化为独特的体验价值。同时,她也在继续寻找更多具备相似特质的合作者,逐步构建一个多元、互补的“匠心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