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姐,难道真的找不到合适的了吗?”唐乐知看着笔记本上记录的碰壁经历,有些气馁。
苏青瓷站在窗边,看着远处暮色中沉寂的村庄,摇了摇头:“不会的。陕西文化底蕴这么深厚,一定还有坚持下来,并且愿意尝试新东西的人。只是我们需要更有耐心,方法也需要调整。”
她拿出手机,开始联系自己在文化圈的朋友,询问是否认识更年轻一代的、对传统技艺革新有兴趣的手艺人。同时,她让唐乐知重点搜索那些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小有名气、专注于“新国风”设计的独立工作室或手艺人。
转机·凤翔的泥塑少年
就在她们准备离开澄城,转向下一个目的地时,一个偶然的线索带来了转机。招待所老板看到她们整天奔波打听手艺人,闲聊时提起:“你们要是找那些脑子活络的,不如去凤翔那边看看?我听说那边有个后生,祖传做泥塑的,但搞的东西跟老辈人不太一样,还在网上卖得挺好。”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苏青瓷和唐乐知驱车来到了凤翔。几经周折,在一个略显偏僻的农家院里,她们找到了那位名叫“小军”的年轻人。
他的工作室兼住处,堪称一个微型的“传统与当代”碰撞现场。院子里堆着传统的凤翔泥塑坯体,但工作台上,却摆放着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将泥塑经典的“挂虎”图案简化、变形,烧制成极简风格的茶器配件;把“坐狮”的形象与手机支架结合,憨态可掬又实用;甚至还有一系列以唐俑为灵感,造型夸张、色彩大胆的潮流玩具原型。
小军是个话不多的年轻人,戴着黑框眼镜,身上沾着泥点。他对苏青瓷和唐乐知的到来有些意外,但听到她们是“归处”的人,并且对他那些“不务正业”的创新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时,眼神亮了起来。
“我觉得老祖宗的东西好,但不能老是那个样子。”小军搓着手中的泥巴,语气有些执拗,“得让现在的年轻人也喜欢,觉得好玩,能用,这东西才能活下来。”
苏青瓷拿起一个他设计的“唐风不倒翁”泥塑,底座沉稳,造型却灵动有趣,细节处能看到传统的工艺,整体却充满现代趣味。她心中一动,这正是“归处”一直在寻找的——“活着的”传统。
瓷心不孤
初步的交流非常愉快。小军对“归处”的理念很认同,也愿意尝试为“归处”定制一些兼具唐风底蕴和现代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及装饰物件。虽然这只是一个开始,解决的也并非最迫切的布艺和灯具问题,但却让苏青瓷和唐乐知看到了希望。
“乐知,你看,”回程的车上,苏青瓷对唐乐知说,“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供应商,而是像小军这样的‘同路人’。他们理解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他们有手艺,更有创新的想法。和他们合作,我们的‘归处’才能永远保持活力。”
唐乐知用力点头,连日奔波的疲惫被这份发现的喜悦冲淡了不少。“我明白了,青瓷姐。我们要找的,是根,但不是枯根,是能发出新芽的活根!”
消息传回西安,贾长安和秦望舒都为之振奋。秦望舒立刻开始查阅凤翔泥塑的更多史料,希望能为未来的合作提供更深厚的文化支撑。贾长安则叮嘱她们注意安全,继续探寻。
第一次出击,虽未完全解决危机,却无疑为“归处”指明了一条更艰难的,却也更具生命力的出路——深入民间,寻找散落的星火,共同点燃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唐风”。这条路很长,但她们已经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