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 > 第129章 旱地新绿 硕果献礼

第129章 旱地新绿 硕果献礼(2 / 2)

主席台后方,悬挂着一条醒目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热烈庆祝白杨村蔬菜基地首批蔬菜采收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仪式”。

空地上,白杨村乡亲们围拢在一旁,男女老少都有,他们穿着最好的衣服,脸上带着淳朴而热切的笑容,交头接耳,议论着这片他们亲手创造出的奇迹,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北京日报》的记者拿着相机,正在选取角度,准备记录下这重要的时刻。

仪式由密云县的王书记主持,他热情地介绍了到场的各位领导,然后声音洪亮地宣布:

“同志们,乡亲们!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白杨村蔬菜基地首批蔬菜采收仪式!这是我们白杨村的大事,也是我们密云县抗旱救灾、保障城市供应工作取得的一项重大胜利!更是我们向伟大祖国十周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尤其是白杨村的乡亲们,鼓掌格外用力,脸上洋溢着自豪。

王书记接着请红星轧钢厂杨卫民厂长讲话。

杨厂长拿着喇叭筒,声音沉稳有力:“…工人和农民,是亲兄弟!看到乡亲们在这样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这片希望的绿洲,为我们轧钢厂、为首都的工人兄弟提供了如此新鲜优质的蔬菜,我们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工农结合、城乡互助’的巨大优越性!”

他挥动手臂,语气愈发激昂:“工人吃饱吃好了,才有更足的干劲搞生产!白杨村的蔬菜,就是我们轧钢厂完成国家生产任务的强大保障!我们要继续加强厂村协作,把白杨村蔬菜基地建设得更好!谢谢大家!”

掌声再次雷动。

接着,北京市农业局的张局长讲话。他的站位更高,语气也更加庄重:

“同志们!白杨村蔬菜基地的成功,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在大旱之年生产出了蔬菜,更重要的是,它探索出了一条‘工厂支援、科技指导、农村实干’三位一体的成功路子!这是‘三面红旗’光辉照耀下的伟大胜利!是社会主义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有力地粉碎了国内外一切反动派认为我们克服不了困难的谣言!”

他高度赞扬了红星轧钢厂的无私支援,赞扬了农学院马教授团队的技术贡献,特别表扬了白杨村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最后,他大声宣布:“市农业局经过研究,决定将‘红星轧钢厂-白杨村’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协作典范’和‘技术支农成功案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宣传和推广!希望各区县认真学习白杨村的宝贵经验!”

台下群众的情绪被彻底点燃,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随后,密云县王书记接过”喇叭筒,用更加具体和亲切的语气说:“乡亲们!白杨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一个好的带头人!我们的刘根生同志,作为一村之长,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等靠要,而是积极争取支援,带领全村老少,起早贪黑,奋战在基地一线!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他拿出一份奖状,面向众人,高声宣布:“经密云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授予刘根生同志‘密云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希望刘根生同志戒骄戒躁,继续带领白杨村群众,创造更大的成绩!”

在热烈的掌声中,刘根生激动得脸膛发红,他有些手足无措地走上台,双手在衣襟上擦了又擦,才郑重地接过那沉甸甸的奖状。他对着话筒,嘴唇哆嗦了几下,才发出声音,他表示这都是上级领导得好!是轧钢厂支援得好!是马教授教得好!是全村老少爷们儿一起拼命干出来的!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把基地搞得更好,给国家种出更多的菜!”

他的发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再次赢得了满堂彩。

农学院的陈副院长代表学院表彰了马教授的团队,授予他们“农学院科技支农先锋队”的荣誉称号。

马教授上台领奖时,只是推了推眼镜,谦逊地笑了笑,说了句“都是应该做的,科学技术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眼神中充满了自豪。

表彰环节过后,仪式进入了最令人期待的环节:现场采收!

刘根生引着各位领导,走进旁边一个专门预留的暖棚。棚内温暖湿润,成熟的西红柿像红宝石般镶嵌在翠绿的枝叶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

“各位领导,请!”刘根生拿起几个崭新的竹筐,递了过去。

大家接过竹筐,小心翼翼地采摘下第一批又大又红的西红柿,轻轻放入筐中。

宣传干事小刘和报社记者赶紧抓拍这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领导们弯腰劳作,与农民、科技人员在一起,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吕辰也拿了一个筐,跟着一起采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沉甸甸的果实,是对过去几个月所有提心吊胆、辛苦奔波的最好回报。

很快,几个竹筐就装满了,被村民们抬出暖棚,放在空地中央展示,阳光照射下,西红柿格外鲜艳夺目,引得阵阵赞叹,领导们的脸上笑容更盛。

《北京日报》的记者首先采访了刘根生。

“刘劳模,请您谈谈此刻的心情,以及基地未来的打算?”

刘根生有些紧张,但话语朴实有力:“心情……就是高兴!感激!要不是党和政府,要不是轧钢厂和马教授,俺们村今年这关都不知道咋过!未来?未来咱们听领导的!继续扩大基地,把菜种得更好,保证完成任务!”

记者又采访马教授:“马教授,您作为技术负责人,认为白杨村基地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马教授扶了扶眼镜,严谨地回答:“最关键的是实事求是,科学施策。不搞花架子,针对旱情,抓住了‘水’这个牛鼻子,滴灌节水技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然,这也离不开村民们的严格执行和辛勤管理。”

最后,记者采访了李怀德:“李主任,红星轧钢厂对基地下一步有什么支持计划?”

李怀德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白杨村基地!下一步,我们计划支援一批新的农用薄膜,帮助村里再扩建一批暖棚!同时,我们将与白杨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让工人兄弟吃得更好,也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他的发言赢得了现场一片叫好声。

采访结束时,轧钢厂运输队的车已经装的满满当当。

村民们将一筐筐新鲜蔬菜整齐地装上一辆挂着红色横幅的解放牌卡车。车厢两侧贴着“工农一心,抗旱保收”“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标语。

最上面的几筐蔬菜,还特意系上了红布条,显得格外喜庆。

刘根生亲自将一小挂鞭炮挂在车头。

大家一起在车前合影。

杨卫民厂长一声令下:“发车!”

鞭炮“噼里啪啦”地炸响,卡车引擎轰鸣,缓缓驶出基地,向着北京城的方向开去。

车上的蔬菜,不仅代表着物质的收获,更承载着白杨村人的希望、轧钢工人的期待和这个时代特有的政治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