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1章 第11章 罢(罢)b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第1章 第11章 罢(罢)b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1 / 2)

罢(罢)bà,罢免,停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我们来对《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这个着名片段进行详细的解读。

故事原文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相关的原文段落如下:

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

(上下文补充)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以疾免归。

注释及翻译

注释:

1.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建元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使用的年号。

2.御史大夫:秦汉时期的三公之一,相当于副丞相,掌管监察、弹劾百官。

3.赵绾:儒生,时任御史大夫。

4.王臧:儒生,时任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的官员)。

5.请无奏事东宫:奏事,报告政事。东宫,指太后(窦太后)的居所,代指太后本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赵绾上书建议汉武帝,以后政事不要再向窦太后请示汇报。

6.窦太后:汉武帝的祖母,汉文帝的皇后。她是黄老学说的坚定拥护者。

7.罢逐:罢免官职并驱逐出朝廷。

8.免丞相、太尉:当时的丞相是窦婴(魏其侯),太尉是田蚡(武安侯),他们都是窦太后的亲戚,但也倾向于儒学,因此一同被免职。

9.黄帝、老子言:即黄老学说,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是汉初的统治思想。

10.明堂:儒家典籍中记载的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建立明堂是儒家政治理想的重要一环。

11.申公:当时着名的儒家学者,精通《诗经》。

12.让上:责备皇上(汉武帝)。

翻译:

到了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向汉武帝建议,以后国家的政事不要再向窦太后(东宫)请示。窦太后得知后勃然大怒,于是罢免并驱逐了赵绾、王臧等人,并且免去了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职务。

(上下文翻译)窦太后喜好黄老学说,皇帝、太子以及窦家的外戚们都不得不读《老子》,尊奉黄老之术。赵绾、王臧请示汉武帝,想要建立明堂来接受诸侯的朝见,但他们不懂得具体该如何操办,就向汉武帝推荐了他们的老师申公。于是汉武帝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用四匹马驾的安车(一种可以坐乘的安稳马车,用于征召贤士)去迎接申公。……太皇窦太后喜好老子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她抓住了赵绾、王臧的一些过错(可能包括“请无奏事东宫”这件事以及其他被举报的过失)来责备汉武帝。汉武帝因此废止了建立明堂的计划,把赵绾、王臧都交给司法官吏查办,后来这两人都在狱中自杀了。申公也因病为由被免职回乡。

典故介绍

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罢黜赵绾、王臧”或“建元新政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