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1章 第1章 巴bā,“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第1章 第1章 巴bā,“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1 / 2)

巴bā,周代诸侯国,在今重庆东部一带。【巴人】民间曲名。张协《杂诗》之五:“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本称“下里巴人”。

了解“巴人”一词,需从一段古国历史与一首古老歌谣说起。这不仅是一个文学典故,更蕴含着关于艺术雅俗之辨的深刻思考。个方面,为你详细解读。

周代巴国概览

巴国是周朝时期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诸侯国,其历史与文化是理解“巴人”曲调的重要背景。

·历史沿革:巴国约存在于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316年,共约800年历史。它最初是商朝的方国,后因协助周武王伐纣有功,被正式分封为姬姓诸侯国,爵位为子爵,故又称巴子国。战国时期,巴国最终在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其地设置为巴郡。

·地理疆域:巴国的版图以陕东南、四川盆地东部及鄂西为中心,核心区域位于今重庆东部一带。其都城最初设在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后因与楚国战争频繁,被迫多次西迁。

·文化特色:巴文化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乐舞发达,人民能歌善舞。其中,巴渝舞尤为着名,这种战舞因巴人“劲锐善舞”而闻名,甚至在汉代被引入宫廷。巴地的民歌也非常流行,《下里巴人》就是在楚郢都广为流传的通俗歌曲。

张协《杂诗》其五解析

原文与注释

原文: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

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

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

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注释:

·资章甫:资,购买。章甫,商代的一种礼帽。

·适诸越:适,前往。诸越,即越国所在地,今江浙一带。

·瓯骆:百越的一部。

·祝发:断发,越人的习俗。

·瓴甋:砖块。

·玙璠:美玉。

·鱼目:鱼眼,比喻低劣之物。

·明月:明月珠,宝珠名。

·郢中歌:郢,楚国都城。

·阳春:高雅的乐曲《阳春白雪》。

·巴人:通俗的乐曲《下里巴人》。

·下节:低下的节拍,指跟着俗曲唱和。

白话翻译

从前我购置了殷冠章甫,本想一路南行带到越地。

一步步走入幽暗的荒僻,瓯骆之人皆已断发纹身。

整一年都无人问津其用,这批章甫能往哪里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