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bā,【巴蛇】传说中的一种大蛇。《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中关于“巴蛇食象”的记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个极具冲击力的片段,其原文虽简短,却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
原文
《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注释
1.巴蛇:传说中生于南方巴地的巨蛇,亦与《海内经》“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相呼应。
2.三岁而出其骨:形容巨蛇吞象后需三年时间消化,才排出象骨。“三岁”为虚指,强调过程漫长。
3.君子服之:服,佩戴或使用。指君子若取象骨佩戴或入药。
4.无心腹之疾:喻指象骨具有祛除心腹疾病的神奇功效。
翻译
巴地的巨蛇能吞食大象,吞下后需三年才能消化并排出象骨。君子若将这种象骨佩戴在身上,便可免于心腹疾病的困扰。
故事创作背景
1.地理与部族记忆
“巴蛇”可能源于古代巴地(今川东、鄂西)部落的图腾传说。当地多蟒蛇,古人通过夸张想象,将蛇的吞噬能力神化,形成“食象”的异兽形象,折射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2.神话体系的构建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代,融合了中原与边疆的异闻。巴蛇与“修蛇”“烛龙”等形象一脉相承,共同构成先秦神话中对巨型生物的想象,反映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