獒áo,一种凶猛的狗。《左传·宣公二年》:“公嗾(sou)夫獒焉。”(嗾:嗾使。)
我们一起来深入解析《左传》中这个极具戏剧性和警示意义的故事。
“公嗾夫獒焉”这句话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背后却是一个关于暴政、忠臣、谋杀与命运转折的完整故事。
一、故事原文、注释与翻译
1.原文节选(《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2.关键词注释
·公:指晋灵公,晋国国君。
·嗾:音sou,本义是驱使狗的声音,这里作动词,指发出声音唆使狗去咬人。
·夫:代词,那。
·獒:音áo,一种体型巨大、性情凶猛的狗,即猛犬。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指向赵盾。
3.现代汉语翻译
(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埋伏了甲士,准备杀害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察觉了这个阴谋,快步登上殿堂,说:“臣子陪侍国君饮酒,超过三杯,就不合礼节了!”于是扶着赵盾走下殿堂。(眼见计谋败露,)晋灵公便唆使那只猛犬(去咬赵盾)。提弥明上前与猛犬搏斗,并将其杀死。赵盾(愤慨地)说:“抛弃忠臣而去用狗,就算它再凶猛,又有什么用!”(两人)一边搏斗一边退出宫殿。提弥明在战斗中为保护赵盾而牺牲。
二、典故背景与人物介绍
典故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中期的晋国,核心矛盾是君权与卿权的激烈冲突。
·晋灵公的昏庸:晋灵公年幼即位,长大后荒淫无道。原文开篇就列举了他的罪状:“厚敛以雕墙”(加重赋税来彩画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看他们如何躲避弹丸取乐)、“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厨师没把熊掌炖烂,就被他杀死,放在筐里让宫女端着走过朝廷)。可见他是一个典型的暴君。
·赵盾的专权与忠诚:赵盾作为晋国的正卿(首席大臣),权力极大。他目睹国君的荒唐行径,多次直言劝谏(“骤谏”),这使晋灵公感到巨大的威胁和厌烦,从而引发了杀机。
主要人物介绍
·晋灵公:
·身份:晋国国君,名夷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