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者与作品介绍
1.作者:马端临
·时代: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约1254—1323年)。
·身份:杰出的历史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马廷鸾曾任南宋宰相。宋亡后,他隐居不仕,专心着述。
·成就: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撰写了《文献通考》,与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并称为“三通”。
2.作品:《文献通考》
·性质:一部记载从上古到宋宁宗时期(约1224年)的典章制度通史。
·内容:共348卷,分为24考(即24个门类),如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官考、学校考、经籍考等,内容极其浩博。
·特点与价值:
·“文”与“献”结合:“文”指历代典籍的记载,“献”指学士名流的议论。马端临不仅罗列史料,还附上大量前人和自己的精辟分析。
·尤其详于宋代制度,是研究宋史不可或缺的核心史料。
·其《市籴考》专门论述了历史上的市场、贸易、和籴、常平仓等经济制度,体现了作者先进的经济史观。
四、寓意与启示
这句记载的深层寓意在于它揭示了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公共治理模式。
1.“造血”优于“输血”:传统的常平仓依赖国家财政拨款,是纯粹的消耗。而刘晏的模式,通过精明的市场运作,让公共政策本身产生了利润(息米),再用利润去扩大公共服务(造仓廒),形成了一个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一种“以政促商,以商养政”的智慧。
2.效率是公共治理的核心:刘晏的成功,根源在于他通过改革漕运、洞悉市场,极大地提升了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节省下的成本和新创造的利润,成为了推行善政的资本。
3.宏观调控的智慧:政府不是简单地用行政命令干预市场,而是利用市场规律来平抑市场波动。在产区低价购入,在销区平价售出,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宏观调控,实现了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三方的大致平衡。
五、结合现实论述
刘晏的故事和马端临的记载,对于今天的公共管理、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强的镜鉴意义:
1.对现代公共财政的启示:
·许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如公共交通、公共文化设施)往往被视为纯投入、纯消耗。而刘晏的模式启示我们,可以探索“可持续公共运营”模式。例如,通过开发地铁上盖物业的利润来反哺地铁运营;将部分公共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产生收益,用以覆盖成本和扩大服务范围。关键在于,要让公共资金能够“滚动起来”,实现增值。
2.对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的启示:
·“息米造仓”本质是建立了一个稳固的粮食储备体系。在今天,这直接对应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我们不仅要守住耕地红线,更要建立现代化的仓储物流体系(相当于“造仓廒”),并完善粮食收购和价格形成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相当于高效的“和籴”),确保任何时候都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3.对企业与个人发展的启示:
·个人成长:与其一味地消耗存量(时间、金钱、精力),不如投资于自我提升(教育、技能),创造出新的“息米”(能力、机会),再用这些“息米”去建造更大的人生“仓廒”(事业平台、生活品质)。
·企业经营: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当前盈利,需要有长期主义的“十四年”规划。将利润(息米)持续投入到研发、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仓廒)建设上,才能形成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正如任正非所说,“活下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结语:
“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仓廒”这句平淡的史料,蕴含的是中国古典政治经济思想中关于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与制度创新的深邃智慧。它告诉我们,最优秀的治理,不是消耗性的给予,而是创造一个能够自我生长、自我完善的系统。这套千年前的智慧,在今天这个呼唤高效政府和可持续未来的时代,依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