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行徒:行走的路人。用:因此。息驾:停车。休者:休息的人。
·翻译:行走的路人因她而停车驻足,休息的人因她而忘记吃饭。
9.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
·借问:请问。何居:住在哪里。乃:是。
·翻译:(有人)打听这位女子住在哪里?她就住在城的正南边。
10.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唐宋以后才指妓院)。结重关:挂着两道门闩,形容门户森严。
·翻译:那座精致的楼房面临大路,高耸的大门上着两道门闩。
11.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容华:容颜。希:仰慕。令颜:美好的容颜。
·翻译:她的容颜如朝阳般光耀夺目,谁不仰慕她的美貌呢?
12.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媒氏:媒人。何所营:在干什么。玉帛:珪璋和束帛,古代订婚的聘礼。不时安:不及时来下聘定婚。
·翻译:媒人们都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为她定下婚约?
13.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慕高义:仰慕品德高尚的人。求贤:寻求贤德的夫君。良:确实。
·翻译:原来这位美人仰慕的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但要寻求这样的贤德夫君实在是困难。
14.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徒:只会。嗷嗷:乱嚷乱叫。彼所观:她所看重、追求的东西。
·翻译:众人只会喧哗议论,哪里能明白她内心的追求?
15.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盛年:正当青春年华。处房室:独处闺房,指未出嫁。中夜:半夜。
·翻译:她正值青春妙龄却独守空闺,只能在半夜起身,发出长长的叹息。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曹植生活的后期,即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在位时期。
1.政治失意:曹植早年曾是曹操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才华横溢,志在“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但在与曹丕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后,他的人生急转直下。曹丕父子对他猜忌、打压,屡次贬爵、徙封,使他如同“圈牢之养物”,完全被排斥在政治核心之外。
2.借诗言志:此时期的曹植,心中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他不能再直白地抒发政治抱负,于是继承了屈原《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美女篇》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他以“美女”自比,以“求贤”喻“求君”,抒发了自己渴望被明主赏识、为国效力的迫切心情。
三、寓意解析
这首诗的寓意非常明确,是一首典型的托喻诗。
·美女:象征诗人自己。她的“妖且闲”对应曹植的才华横溢与品格高洁。
·采桑:本是寻常劳动,但置于“歧路”之间,暗示了诗人处在人生和政治的十字路口,充满彷徨。
·容华耀朝日:比喻诗人卓绝的才华和名声,如同日光般难以掩盖。
·媒氏何所营:讽刺当权者(曹丕父子)和举荐之人。他们不能识别真正的贤才,致使贤能之士无人引荐。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这是诗眼。点明美女(曹植)并非不想出嫁(出仕),而是因为追求的是志同道合、品德高尚的君主(明君),而这样的明君难以寻求。这既是对曹丕的委婉批评,也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守。
·众人徒嗷嗷:讽刺那些不理解诗人崇高志向的世俗之人,他们或许对诗人的遭遇议论纷纷,但根本不懂他内心的政治理想和痛苦。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直接抒发了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深切苦闷。“盛年”是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却只能空耗,这种焦虑和痛苦在深夜达到顶峰。
四、结合现实论述
曹植的慨叹,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人才与机遇的错位:在社会中,有许多像“美女”一样德才兼备的人,但由于缺乏“媒氏”(伯乐、引路人)或平台,其才华无法施展。这提醒组织和社会需要建立更有效、公平的人才发现与任用机制,避免人才被埋没。
2.对理想与原则的坚守: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众人徒嗷嗷”的现象更为普遍——人们追逐名利、流量和短期效益,并以此为标准评判他人成功与否。诗中的“佳人慕高义”是一种对理想和内心准则的坚守。它启示我们,在浮躁的环境中,更应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不随波逐流,不为世俗的“嗷嗷”之声所动摇。无论是个人职业选择还是企业发展,都需要这种长远的、价值驱动的坚守。
3.理解的鸿沟:“安知彼所观”道尽了不被理解的孤独。现实中,创新者、理想主义者、从事基础研究的工作者,他们的远见和追求常常不被大众理解。这要求我们保持开放和谦逊的心态,试图去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价值取向,而不是轻易地用世俗标准妄加评判。
4.个人价值的实现:“盛年处房室”的焦虑,与现代人关于“年龄焦虑”和“事业瓶颈”的困扰如出一辙。这首诗告诉我们,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外部环境的配合。当遇到困境时,我们既要有“中夜起长叹”的清醒,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也要有“慕高义”的坚持,不断积蓄力量,等待并创造机会。
总结:《美女篇》不仅是一首文辞优美的诗,更是一面穿越千年的镜子。它照见了古往今来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心灵困境,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关于人才、理想、理解与坚守的永恒命题。曹植的叹息,是个人的,也是属于所有时代有志之士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