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3章 第14章 闇àn,“彼日月兮闇昧”

第3章 第14章 闇àn,“彼日月兮闇昧”(2 / 2)

作品与作者介绍

1.《九思》与《楚辞章句》

·《九思》:是东汉文学家王逸所作的一组代屈原抒怀的骚体诗,由九篇作品组成,《守志》是其中的最后一篇。“守志”即坚守高洁的志向,是全组诗的总结与升华。

·创作动机:王逸在编注《楚辞》后,深感与屈原心意相通,于是模仿屈原的口吻创作了《九思》,以表达对屈原的深切同情与追思,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时政的感慨。

·《楚辞章句》:王逸为《楚辞》所作的注解,是现存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九思》也被他收入其中。

2.作者介绍:王逸

·时代:东汉中期(约公元89年-158年),汉安帝、顺帝时期。此时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日趋腐败,与屈原所处的战国末年有着相似的昏暗特质。

·身份:着名文学家、学者。官至侍中,着有《楚辞章句》。

·贡献:他是第一位系统性地为《楚辞》作注的学者,使得屈原生平及其作品的精神得以传承后世。他的《九思》虽为拟作,但情感真挚,是汉代“拟骚诗”中的佳作。

深层寓意与赏析

“彼日月兮闇昧”一句,是全诗情感与思想的发动机,蕴含着多层次的寓意:

1.对昏聩时局的严厉指控

这句诗并非在描述自然现象,而是对黑暗政治最直接、最沉痛的比喻。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权力中心,暗示君主的昏庸或被蒙蔽,是导致天下混乱、贤人失意的根本原因。这种批判精神,继承了屈原“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的愤懑,但更为直白。

2.“守志”者的困境与抉择

“日月闇昧”构成了“守志”的典型环境。正是在这种光明被遮蔽的背景下,一个正直之士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初心,就成了必须回答的问题。王逸笔下的抒情主人公选择了后者——既然现实世界无处施展抱负,便转而在精神世界寻求超越与解脱。

3.浪漫主义的精神胜利法

后续的“曳白霓”、“振电鹜”、“凌天地”,是一种极致的浪漫想象。这是在现实中被压抑的力量与才华,在想象世界中得到的尽情释放与张扬。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它宣告:现实的黑暗可以吞噬肉体,却无法玷污高洁的灵魂。

现实意义与启示

这句近两千年前的悲叹与呐喊,在今天依然能引发深刻的共鸣:

1.对个体坚守的激励

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可能遇到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的“闇昧”环境,比如职场的不公、社会的浮躁、价值的混乱。这句诗提醒我们,环境的黑暗不应成为自我堕落的理由。真正的强者,是在黑暗中依然能守护内心光明的人。即使无法改变世界,也要守住自己的原则与底线(“守志”)。

2.对保持清醒的呼唤

“日月闇昧”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被“奸佞”慢慢“蔽覆”的。这警示我们,在任何组织或社会中,都要警惕信息茧房和阿谀奉承之风,要努力接近真相,倾听不同的声音,保持独立的思考和清醒的判断,避免成为被蒙蔽的“日月”或助长黑暗的“奸佞”。

3.逆境中的精神出路

诗中提供了一种面对逆境的智慧:当外部道路被阻塞时,我们可以转向内在精神的建设与升华。这可以是培养一个高尚的爱好,投入知识的海洋,或是坚守一份理想信念。这种精神的富足与强大,是任何外界风雨都无法剥夺的财富。

总结而言,王逸的“彼日月兮闇昧”不仅是对屈原时代的一声遥远回声,更是对古今所有黑暗时刻的精准描摹。它告诉我们,看清黑暗是智慧,而选择在黑暗中坚守光明,则是勇气与力量。这种“守志”的精神,是中国古代士人风骨的核心,也是留给今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