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3章 第11章 【案àn问】,“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第3章 第11章 【案àn问】,“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2 / 2)

(方士侯生、卢生在一起商量说:“始皇的为人,天性刚愎凶戾,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认为从古到今没有人胜过自己。他专门任用治狱的官吏,狱吏们都受到亲近和宠幸。博士虽然也有七十人,但只不过是充数的人员,并不信用。丞相和大臣们都只是接受已经决定的命令,依仗皇上办事。皇上喜欢用刑法杀戮来确立自己的威严,天下人都害怕获罪,只想保住禄位,没有人敢竭诚尽忠。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日益骄横,臣下们则因畏惧而欺骗屈从,以取得容身之地。秦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被处死。然而占候星象云气以测吉凶的人虽然多至三百,都是良士,但他们由于害怕触犯忌讳,只好阿谀逢迎,不敢直言皇帝的过失。”于是他们就逃跑了。)

秦始皇听说侯生、卢生逃跑了,便大怒道:“我前些时候收缴天下不中用的书籍,把它们全都烧掉了。征召了大批文章博学之士和有各种技艺的方术之士,想用他们来振兴太平,方士们想要炼造仙丹寻找奇药。如今听说韩众(一名方士)逃走了不回来复命,徐巿(即徐福)等人花费的钱财数以万计,最终也没找到奇药,只是每天传来他们为奸谋利的消息。我对卢生等人很是尊重,赏赐十分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企图以此加重我的无德。在咸阳的儒生们,我派人去查问,其中有人制造妖言,惑乱百姓。”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便命令御史把所有的儒生都抓来审问。儒生们(在严刑审讯下)辗转告发,互相牵连,这样(通过揭发)为自己开脱,结果查出资历触犯禁令的共有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把他们全部在咸阳活埋,并诏告天下,以此来惩戒后人。

二、故事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始皇统治的晚期,即公元前212年。

1.历史大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专制帝国。他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书同文,车同轨”,同时也实行严刑峻法,以维护统治。

2.焚书事件:在此前一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诗》《书》及诸子百家着作,只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称“焚书”。这是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3.导火索:秦始皇晚年痴迷于长生不老,宠信大量方士(如卢生、侯生、徐福等),给予他们丰厚待遇,让他们为自己寻找仙药。然而,仙药始终没有找到,这些方士还在背后议论批评秦始皇的暴戾和专断。最终,卢生、侯生等人选择逃亡。

4.事件的升级:方士的逃亡和“诽谤”言论激怒了秦始皇。他认为自己厚待这些知识分子,却遭到背叛和诋毁。更重要的是,他担心这种批评思想在儒生和方士群体中蔓延,威胁到他的统治权威。于是,他将对个别方士的愤怒,扩大为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清算。

三、寓意与阐释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这句话,是“坑儒”悲剧的起点,其背后寓意深刻:

1.专制皇权对思想的绝对压制:这是最核心的寓意。秦始皇的行为表明,当政治权力膨胀到极致时,不能容忍任何异见和批评。不仅要用“焚书”来消灭思想的载体(书籍),更要用“坑儒”来消灭思想的载体(人),即“消灭思想本身”。

2.法律沦为暴政的工具:“御史”本是国家的司法官员,“案问”本是正常的司法程序。但在这里,司法体系完全沦为君主个人意志的工具,其目的不是为了公正,而是为了罗织罪名,进行政治清洗。这体现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专制本质。

3.恐怖统治与互相背叛:“诸生传相告引”是事件中最可悲的一幕。在极权的高压下,社会信任土崩瓦解,人与人之间为了自保而互相出卖。这种机制不仅惩罚了“罪犯”,更从精神上摧毁了整个群体,制造出普遍的恐惧。

4.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秦始皇最初“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表面上似乎有振兴文化的意愿。但当这些士人无法满足他的个人欲望(如找到仙药)或对其统治构成潜在威胁时,他便毫不犹豫地举起屠刀。这揭示了专制统治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是何等脆弱。

四、结合现实论述

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有着强烈的警示意义:

1.对言论自由与思想宽容的呼唤: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将批评和异见视为“诽谤”或“訞言”,并动用国家机器进行镇压,是文明社会的倒退。历史证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塞言路最终只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危机。

2.警惕权力滥用与司法独立的重要性:“御史案问”的悲剧提醒我们,必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司法体系的独立性,防止其成为当权者打击异己的工具,是法治社会的基石。任何个人或机构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3.对“告密文化”的反思:在特定历史时期或某些社会环境下,“互相告发”曾被鼓励,这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应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不是鼓励为了私利或自保而背叛他人。法律应保护公民,而不是制造人人自危的恐怖。

4.知识分子与社会责任:这一事件也促使知识分子反思自身的社会角色。是选择成为权力的附庸,说着“忌讳谀”之词,还是坚守道义和真理,敢于“端言其过”?即使在压力之下,保持思想的独立和人格的尊严,依然是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

结论: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这九个字,记录了一场文化浩劫的开端。它不仅是四百多条生命的悲剧,更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黑暗的坐标。它时刻警示后人:任何试图用暴力统一思想、用恐惧维持统治的行为,无论一时多么强大,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尊重思想,包容异见,建设一个法治而非人治的社会,才是国家长治久安、文明繁荣进步的真正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