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àn,压抑,止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何不案兵束甲?”(束甲:捆起铠甲,指停止战争。)
我们同样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何不案兵束甲”这一关键语句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1.原文节选
此句出自诸葛亮出使东吴,游说孙权联合抗曹时的一段经典对话。当时曹操大军压境,东吴群臣主降,孙权犹豫不决。诸葛亮用激将法对其进行劝说。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2.注释
·何不:为什么不。
·案兵束甲:
·案兵:案,通“按”,止住,停止。停止军事行动。
·束甲:束,捆绑。甲,铠甲。把铠甲捆起来。意指收起武器装备,停止抵抗。
·北面而事之: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见。这里指向曹操称臣。
·芟夷大难:芟,割草。夷,平定。指削平群雄,平定大乱。
·中国:古指中原地区,此处指曹操控制的中央政权。
3.翻译
诸葛亮劝说孙权道:“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刘备)在汉水以南集结部队,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如今曹操已经铲除了主要的割据势力,中原大致已经平定,又攻下了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致使)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才逃遁到此地。希望将军您能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应对这个局面:如果您能凭借吴、越的军队与中原(曹操)的军队相抗衡,不如早点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抵挡,为什么不解除武装,收起铠甲,向他面北称臣呢!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计策,事情紧迫而不能决断,大祸临头没有几天了!”
二、故事介绍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08年,即着名的赤壁之战前夕。
·背景: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迅速夺取荆州。原本寄居于荆州的刘备仓皇南逃,局势危如累卵。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盘踞江东的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