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持编修了《新唐书》的本纪、志、表部分。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这种思想也贯穿于史书编撰中。
·宋祁(998-1061):字子京,与欧阳修合修《新唐书》,负责列传部分。他以文笔典雅着称,其词《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名句,故得“红杏尚书”之雅称。
六、杨玚介绍
杨玚(?-约735),字瑶光,唐代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他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位名臣。
·为官刚正:史载其“清俭自守”,以刚直敢言着称。从上面原文中的几个事例可以看出,他无论是面对皇帝的私问,还是权臣(如中书令张说)的私心,都能坚守原则,不顾个人利害,直言不讳。
·重视教育:他曾任国子祭酒(国家最高学府的最高长官),上书请求增加学校师生的俸禄和待遇,以振兴儒学教育,可见其远见卓识。
·历史评价:在《新唐书》中被列入“良吏传”,是唐代清官直臣的典型代表。
七、此句意义
“公卿啽默唯唯,独玚抗议”这十个字,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官场生态图,其意义远超事件本身:
1.个体风骨与集体沉默的对抗:它塑造了一个在巨大压力下,敢于坚持真理、坚守原则的孤勇者形象。杨玚的“独”,反衬出公卿们的“众”,凸显了其人格的独立与道德的勇气。
2.对官场庸俗哲学的批判:“啽默唯唯”是官场中明哲保身、趋炎附势的常态。这句话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这种庸俗哲学,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沦陷,更会损害国家利益,导致制度失灵。
3.史官的褒贬笔法:通过鲜明的对比,编史者欧阳修、宋祁的褒贬态度跃然纸上。他们赞扬杨玚的“抗议”,鄙视公卿的“啽默”,体现了中国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和高尚的价值取向。
八、结合现实论述
这句千年之前的史笔,在今天的社会、职场和组织管理中,依然具有极强的镜鉴意义和现实冲击力。
1.在组织决策与企业管理中
·“啽默唯唯”的危害:在一个会议或团队中,如果所有人都因害怕权威(如老板、上级)、担心破坏关系或不愿承担责任而选择沉默和附和,就会形成“群体思维”。这会导致决策质量低下,无法发现潜在风险,甚至酿成巨大危机(如某些企业的重大战略失误)。
·“独玚抗议”的价值:一个健康的组织,必须鼓励和保护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杨玚”。他们就像是组织的“免疫系统”,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优秀的管理者,会主动营造“psychologicalsafety(心理安全)”的氛围,让员工敢于发声。
2.在社会公共领域
·公民责任与勇气:面对社会上的不公、不义或不文明现象,很多人选择“啽默唯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社会的进步,恰恰依赖于那些敢于“抗议”的公民,他们通过合法途径发声、监督,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制度的完善。
·知识分子的担当:杨玚的身份是士大夫,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这句话尤其提醒知识阶层,不应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应秉承“士以弘道”的担当,为社会公平正义鼓与呼。
3.在个人修养与成长上
·警惕成为“啽默”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是否在工作和生活中,为了所谓的“合群”或“安全”,逐渐丧失了表达真实想法的勇气?是否在原则问题上选择了妥协和沉默?这种自我审视是避免精神麻木的开始。
·培养“抗议”的智慧与勇气:“抗议”并非一味地蛮干和顶撞,而是在明辨是非基础上的坚守,是富有智慧的直言。它需要我们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如杨玚精通礼法)、清醒的头脑和敢于承担后果的魄力。这应当成为我们努力追求的人格境界。
总结而言,“公卿啽默唯唯,独玚抗议”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录,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召唤。它赞美了在集体沉默中挺身而出的勇气,批判了无所作为的庸常之恶。在今天这个充满复杂挑战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杨玚”式的担当,无论是在庙堂之上,还是在江湖之远,都能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勇于为真理和公正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