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否定副词。
艾:通“刈”(yi)。本义为割草,此处引申为斩杀、屠戮、摧残。
杀:与“艾”同义,杀戮。二字连用,表示大规模地、残酷地杀害。
其:代词,他的。
民:百姓,人民。
翻译
“(他)也同样不屠戮、不摧残自己的百姓。”
在故事中的完整理解:
伍子胥用少康中兴的历史来警告吴王夫差。少康在只有“一成之地、一旅之众”的微弱基础上,能够复兴夏朝,正是因为他施行德政,收揽民心。而“不艾杀其民”正是这种德政的集中体现——他珍惜民力,不把人民当作可以随意消耗的工具。伍子胥借此指出,现在的越王勾践和当年的少康一样“能亲而务施”,正在通过善待越国百姓来积蓄力量。如果夫差现在不抓住机会彻底消灭越国,将来必受其害。
三、现实意义
这句话虽然古老,但其蕴含的治国、管理乃至个人修养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治国理政的基石:民本思想
“不艾杀其民”是中国古代“民惟邦本”思想的直接体现。它告诫统治者,国家的稳定与强盛依赖于人民的支持。“杀”民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消灭,更包括苛政、重税、劳役等对民力的过度榨取。一个政府若想长治久安,必须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与现代政治中“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完全相通的。
2.组织管理的核心:珍惜人力资源
在现代企业和组织管理中,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珍惜和善待人才与员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会通过压榨、透支员工来换取短期利益(即“艾杀其民”),而是会通过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成长与发展,来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创造力。这样组织才能拥有持续的竞争力。反之,残酷的“狼性文化”或过度的“内卷”,最终会导致人才流失,组织衰竭。
3.个人修养的启示:克制与仁爱
从个人层面看,“不艾杀”体现的是一种克制与仁爱的精神。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不应滥用言语或行为去伤害他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的)。强势、霸道、得理不饶人,都是某种形式的“艾杀”。培养仁爱、宽厚、懂得克制的品格,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真正的君子之风。
4.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
伍子胥的警告和“不艾杀其民”的智慧,共同强调了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夫差只看到了眼前的胜利和越国的臣服,而忽略了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潜力。同样,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企业经营,都不能为了短期目标而牺牲长远发展的根基(人民\/员工\/核心资源)。保护你的根基,就是保护你的未来。
总结而言,“亦不艾杀其民”这句简洁的话语,是穿越两千多年的警世恒言。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权力对个体的尊重、领导者对根基的珍视、以及为长远计而非逞一时之快的智慧,永远是成功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法则。夫差因忽视此道而亡国,这其中的教训,值得所有时代的掌权者和管理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