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2章 第8章 蔼ǎi,“倾云结流蔼”

第2章 第8章 蔼ǎi,“倾云结流蔼”(2 / 2)

舍爵两楹位,启殡进灵轜。两楹:殿堂中间,指举行祭奠之处。灵轜(ér):灵车。在厅堂两楹间放下祭奠的酒爵,启动灵柩,推进灵车。

饮饯觞莫举,出宿归无期。饮饯:古时出殡前的饮酒送别仪式。饮饯别酒时无人举杯,此番出门住宿再无归期。

帷衽旷遗影,栋宇与子辞。帷衽:帷帐和床席。帷帐和床席空留你的身影,我在这屋宇下与你永别。

周亲咸奔凑,友朋自远来。周亲:至亲。至亲们都奔走聚集而来,朋友们也从远方赶到。

翼翼飞轻轩,骎骎策素骐。翼翼:行列整齐貌。骎骎(q):马速行貌。素骐:白色的马。轻便的丧车整齐前行,白色的马儿被策动飞奔。

按辔遵长薄,送子长夜台。长薄:长长的草木丛生处。长夜台:指墓穴。握着缰绳沿着长长的草丛,将你送往那长夜漫漫的墓台。

呼子子不闻,泣子子不知。-我呼唤你,你听不见;我为你哭泣,你也不知。

叹息重榇侧,念我畴昔时。重榇:厚重的棺木。畴昔:往昔。我在你的棺木旁声声叹息,追念着我们往昔的时光。

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三秋:三年。三年的时光尚且能够追回,而万世的永别怎堪想象。

殉没身易亡,救子非所能。殉没:死亡。追随你而死固然容易,但将你救回却非我所能。

含言言哽咽,挥涕涕流离。流离:泪水纵横貌。心中万语千言化作哽咽,挥洒的泪水流淌不止。

第二首:墓穴之思

此诗想象亡者在地下世界的境况,以强烈的今昔对比,抒发对生命易逝和肉体消亡的深沉感慨。

原文注释翻译

重阜何崔嵬,玄庐窜其间。重阜:高耸的土山,指坟墓。玄庐:墓穴的别称。高耸的坟丘是何等巍峨,幽暗的墓穴深藏其间。

磅礴立四极,穹隆放苍天。磅礴:气势盛大貌。四极:四方极远之处。墓穴内空间广大仿佛支撑四极,穹顶高耸仿佛容纳着苍天。

侧听阴沟涌,卧观天井悬。阴沟:地下的水流。天井:指墓穴顶部。侧耳听见地下暗流涌动,躺卧观看墓穴项壁悬空。

圹宵何寥廓,大暮安可晨。圹宵:墓穴中的夜晚。大暮:长夜,喻死亡。墓中的长夜多么空旷寂寥,这漫长的黑夜怎会再现晨光。

人往有返岁,我行无归年。返岁:指草木每年春天复苏。草木凋零尚有回归之岁,我这一去却再无归年。

昔居四民宅,今托万鬼邻。四民:士、农、工、商。往日居住在生人的宅院,如今托身于万鬼为邻。

昔为七尺躯,今成灰与尘。-往昔是堂堂七尺之躯,今日化作了灰烬与尘埃。

金玉素所佩,鸿毛今不振。不振:不能飘举。生前佩戴的金玉依旧在,却轻于鸿毛无法再举动。

丰肌飨蝼蚁,妍姿永夷泯。飨(xiǎng):供蝼蚁食用。夷泯:毁灭消失。丰润的肌体去喂食蝼蚁,美好的姿容永远湮灭。

寿堂延螭魅,虚无自相宾。寿堂:墓穴。螭魅(chièi):传说中山林里的鬼怪。在墓穴中招待着山野鬼怪,在虚无之境中自成宾主。

蝼蚁尔何怨,螭魅我何亲。-蝼蚁啊,我与你们有何仇怨?鬼怪啊,我与你们又有何亲?

拊心痛荼毒,永叹莫为陈。拊(fu)心:捶胸。荼毒:极度的痛苦。捶击胸膛痛彻心扉,这长久的哀叹又能向谁诉说。

第三首:送别之殇

此诗描绘送葬队伍的凄凉场景和亲友的哀思,最终以魂归丘冢作结,意境苍茫。

原文注释翻译

流离亲友思,惆怅神不泰。流离:形容亲友哀思纷乱。泰:安宁。亲友们的思绪纷乱哀伤,心中惆怅精神不宁。

素骖伫轜轩,玄驷骛飞盖。素骖:驾车的白马,用于丧事。轜(ér)轩:灵车。玄驷:四匹黑马。飞盖:高耸的车篷,代指车。白色的丧马停在灵车旁,黑色的驷马驾着飞盖疾行。

哀鸣兴殡宫,回迟悲野外。回迟:徘徊不前。哀哭声从殡宫响起,送葬队伍在野外徘徊,悲恸不已。

魂舆寂无响,但见冠与带。魂舆:载魂之车,亦指放置衣冠等物的灵车。载魂的车舆寂静无声,只见亡者生前的衣冠放置在灵车上。

备物象平生,长旌谁为旆。备物:指陪葬的器物。旆(pèi):旌旗的飘带。陪葬的物品仿照平生所用,长长的旌旗却无人为其执绋。

悲风徽行轨,倾云结流霭。徽:绳索,此指车道轨迹。流霭:流动的云气。悲风沿着送葬的车道吹过,低垂的云朵凝结成流动的暮霭。

振策指灵丘,驾言从此逝。振策:挥动马鞭。灵丘:指墓冢。驾言:驾着马车。言,语助词。挥动马鞭指向那最终的墓丘,驾着车从此一去不返。

创作背景

陆机创作《挽歌诗》与他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个人身世与时代创伤:陆机出身东吴名门,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皆是三国名臣。吴国灭亡后,他被迫入仕西晋。西晋后期,皇室内部“八王之乱”爆发,政治动荡。陆机最终在此乱局中被诬陷杀害,并遭夷三族。这种国破家亡、自身亦不得善终的惨痛经历,必然使他对生命之脆弱、命运之无常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

文学传统与生命意识的觉醒:汉代以来,挽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到了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这促使了整个时代对生命意义进行深刻反思,死亡成为文学中常见的主题。陆机的《挽歌诗》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中产生的。他并非简单地摹仿前人,而是进行了创新,创作了包括《庶人挽歌辞》、《王侯挽歌辞》等在内的系列挽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展现出他对死亡这一命题的多维度思考。

现实意义

陆机的《挽歌诗》虽创作于千年前,但其对生命的沉思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诗中“昔为七尺躯,今成灰与尘”等句,以强烈的对比警示我们生命的有限和肉体的脆弱。这促使我们思考,在必然的终结面前,如何让有限的生命过得更有价值、更充实。

对物质与精神的反思:“金玉素所佩,鸿毛今不振”表明,生前珍爱的金玉在死亡面前已轻如鸿毛。这启示我们,不应过度执着于外在的物质积累,而应更注重精神的富足与灵魂的滋养。

直面死亡的勇气与豁达:诗歌直接描绘了死亡后的景象,如“丰肌飨蝼蚁,妍姿永夷泯”,这并非为了恐吓,而是引导我们正视死亡这一自然过程。理解并接纳死亡的必然,反而能让我们更珍惜当下,活得更加清醒和豁达。

作者陆机生平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显赫家世:他出身于江东士族巨头吴郡陆氏,祖父陆逊是东吴丞相,父亲陆抗是东吴大司马,均为三国时期声名显赫的人物。

吴亡入洛: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年仅二十岁的陆机与弟陆云退居故里,闭门勤学。约十年后,兄弟二人前往西晋都城洛阳。凭借出色的才华,他们的文名震动京师,人称“二陆”,亦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文学成就:陆机是西晋太康年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之一,被尊为“太康之英”。他的诗风“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注重辞藻与对仗。除了诗歌,他所着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影响深远。此外,他的书法作品《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悲剧结局:在政治上,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着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然而,他最终卷入了西晋皇族内斗“八王之乱”中,遭人谗害,兵败后被夷三族,终年四十三岁。其显赫的出身与悲剧的结局,常令后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