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2章 第8章 蔼ǎi,“其言蔼如也”

第2章 第8章 蔼ǎi,“其言蔼如也”(2 / 2)

当我把心中的思想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不断了。再拿文章给别人看时,别人讥笑它,我就觉得高兴;别人称赞它,我反而感到忧虑,因为这说明文章中还有别人的见解存在。像这样又过了不少年,之后我的文思便变得浩瀚充沛,如江河奔流了。我又担心文章内容不纯正,便主动地去排除那些不纯正的东西,平心静气地审察它,直到文章的思想和文辞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还是不能不继续加强修养。要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迷失这条道路,不断绝这个源泉,终生如此而已。

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言语,就像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水势大了,凡是能浮起来的东西,无论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言语的关系就是这样,气势旺盛了,那么语句的长短、声调的高低就都会恰到好处。

虽然像上面所说的这样,哪里就敢自称已接近成功了呢?即使接近成功了,但自己被别人任用时,别人又能从中获取什么呢?虽然如此,等待别人任用的人,不就像器物一样吗?用与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思考问题有原则,规范自己有方法,被任用了就把自己的才能施展开来,不被任用就把自己的学说传授给弟子,把自己的思想着成文章流传下去,让后世效法。像这样做,到底是值得快乐呢?还是不值得快乐呢?

现在有志于学习古人立言的人很少了,有志于学习古人的人,必定会被今人所遗弃,我确实为他们感到高兴,也为此感到悲哀。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于学习古人的人,是为了勉励他们,并不敢褒奖那些该褒奖的,贬斥那些该贬责的。向我请教的人很多,考虑到你的言论志向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了这些话。韩愈陈告。

核心思想与启示

1.文以明道:韩愈认为,文章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要写好文章,首先要成为“仁义之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就是“养其根”。

2.务去陈言:在语言上要勇于创新,去除陈词滥调,主张“词必己出”。

3.气盛言宜:提出了着名的“文气说”,认为文章的气势(思想内容、内在逻辑)是根本,气势充沛,语言形式(长短、高下)自然会恰到好处。

4.无望其速成:做学问、写文章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抵御外界的诱惑。

创作背景与文学观点

时代与个人背景

古文运动: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文坛盛行内容空洞、追求形式的骈文。韩愈与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强调“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明确提出“气盛则言宜”、“惟陈言之务去”等观点,这系统地体现了他“文以明道”的思想。

提携后进:韩愈重视培养年轻学者。李翊曾向他请教写文章的技巧,此信便是韩愈对其的悉心指导,也意在传播自己的文学主张。

核心文学观点

在《答李翊书》中,韩愈系统阐述了他的文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道德修养是根本:“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成为“古之立言者”,须加强道德修养,“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气盛言宜”:文章的思想内容(气)与语言形式(言)关系密切,思想纯正、丰富,文句自然流畅。

“惟陈言之务去”:在语言上要力求创新,去除陈词滥调。

长期积累与精进:韩愈以自己二十多年的学习经历为例,说明文学修养需长期努力,要“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

现实意义与启示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阐述的观点,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夯实根本,戒除浮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提醒我们,无论为学还是做事,都要专注根本,抵御浮躁风气和短期利益的诱惑。

内外兼修,德行先行:“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强调了内在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良好的品德是有效沟通和产生打动人心的内容的基础。

勇于创新,拒绝陈腐:“惟陈言之务去”鼓励我们在表达和思考上要力求创新,避免人云亦云。

终身学习,持之以恒:韩愈自言“学之二十余年矣”,并要“终吾身而已矣”,这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韩愈生平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仕途坎坷,坚守正道:他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自幼刻苦读书。25岁中进士,但仕途坎坷,曾因直言上谏被贬。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倡导古文,文起八代: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其“文起八代之衰”。他提出了“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

主要作品:着有《韩昌黎集》,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原道》《论佛骨表》等。

教育贡献:韩愈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重视培养年轻作家,《答李翊书》就是他指导后学的例证。

总结

韩愈的《答李翊书》不仅是一篇指导文学创作的经典,更是一部关于修身治学、人格培养的深刻教诲。其中“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的光芒,以及“气盛言宜”、“务去陈言”等主张,穿越千年,依然能为我们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