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他当时在想什么?”刘彬轻声问。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同情,作为一个曾经高考失利的人,他能理解那种努力后却一无所获的失落。
青林没有回答,只是目光紧紧盯着张继。他突然想起自己修改穿梭器时的焦虑——如果失败,他不仅会失去学位,还会被永远禁止接触自己热爱的时空技术。那种对未来的恐惧,或许与此刻张继的心境有着某种跨越千年的共鸣。
夜色渐浓,茶寮里的客人渐渐散去,只剩下张继、青林和刘彬三人。掌柜的打了个哈欠,收拾着桌椅,却没有催促他们离开。唐代的夜晚来得早,也格外安静,除了江风的呼啸和远处偶尔传来的乌啼,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
张继终于开始写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他的笔触慢了下来,似乎在回忆着什么。青林知道,姑苏是苏州的古称,而寒山寺则因唐代高僧寒山而得名。对于张继来说,这座寺庙或许是他漂泊途中的一个精神寄托,是茫茫黑夜中的一点微光。
就在这时,远处的寒山寺传来了钟声。“咚——咚——咚——”钟声低沉而悠远,穿透夜色,回荡在江面上,也回荡在茶寮里。张继的身体明显一震,手中的毛笔停在了半空,目光望向钟声传来的方向,眼神中带着一丝迷茫,又带着一丝顿悟。
“夜半钟声到客船。”最后一句落笔,张继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放下毛笔,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任由江风拂过脸颊。那张写着《枫桥夜泊》的麻纸摊在桌上,墨迹尚未干透,在微弱的渔火映照下,仿佛有了生命。
青林和刘彬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撼。他们此刻才真正明白,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写景精准、意境优美,更因为它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那种在困境中的迷茫、孤独,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本能。无论是唐代的张继,还是未来的他们,都曾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体会过这种心境。
张继静静地坐了很久,直到茶寮的掌柜开始收拾东西,他才缓缓睁开眼睛。他拿起那张纸,仔细看了一遍,又拿起毛笔,在末尾添上了“张继”两个字。然后,他将纸卷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起身向掌柜付了茶钱,转身走向江边的驿路。
青林和刘彬连忙跟了上去。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着张继的身影在夜色中渐渐远去。他的脚步很慢,却很坚定,似乎写完这首诗后,他心中的愁绪消散了一些,对未来也多了几分信心。
“我们该回去了。”青林看了眼终端,屏幕上显示“时空窗口即将关闭”。他有些不舍,目光再次望向远处的寒山寺,钟声还在隐隐回荡,江面上的渔火依旧闪烁,而那张写着《枫桥夜泊》的麻纸,正被张继紧紧抱在怀里,即将成为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
刘彬点了点头,却没有立刻启动穿梭器。“再等一会儿吧。”他轻声说,“我想再听听这钟声。”
青林没有反对。他靠在驿路的一棵老槐树上,闭上眼睛,任由唐代的晚风拂过脸颊,任由寒山寺的钟声穿透耳膜。他想起了自己的毕业设计,想起了刘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想起了张继落笔时的愁绪与顿悟。在这一刻,过去、现在与未来仿佛交织在了一起,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只剩下纯粹的情感与艺术的共鸣。
“走吧。”片刻后,刘彬开口说。他的声音有些沙哑,眼底带着一丝湿润。
青林点了点头,启动了穿梭器。熟悉的“时间褶皱”再次包裹住他们,唐代的夜色、江风、钟声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未来都市的霓虹与喧嚣。当他们再次睁开眼睛时,已经回到了实验室的地下室,空气中弥漫着金属与臭氧的味道。
穿梭器的屏幕上显示着“任务完成”的字样,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检测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时空稳定性提升15%。”青林笑了笑,他知道,这次穿越不仅仅是完成了一次“文学朝圣”,更让他明白了时空技术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改变历史,而是为了跨越千年的距离,去理解那些与我们有着相同情感的灵魂。
刘彬坐在地上,久久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拿出手机,打开了《枫桥夜泊》的电子版,轻声读了起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次,他的声音里多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厚重感,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
青林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下次,我们去看看李白吧。”他笑着说,“我想看看他写‘飞流直下三千尺’时的样子。”
刘彬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好啊。”他说,“不过下次,你得让我来操作穿梭器。”
青林笑着答应了。他望向窗外的夜空,未来都市的灯光璀璨,却没有唐代苏州的星空那么清澈。
他知道,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无论人类能够穿越多少时空,那些蕴含在文学、艺术中的情感与灵魂,永远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而他们,不过是这条纽带上的幸运儿,有幸在时间的褶皱里,见证那些不朽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