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393章 青铜律

第393章 青铜律(2 / 2)

商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汝倒是心思缜密。”他回到舆图前,指着栎阳东侧的一处城邑:“我已奏请君上,在栎阳设立‘工市’,凡有技艺的工匠,可入工市,由官府供给衣食,专造农具、兵器;商贾则需登记在册,缴纳赋税,严禁囤积居奇——如此,手工业、商业皆为农战服务,而非与农战争利。”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此外,我还将推行‘度量衡统一’。秦之各地,斗、桶、权、衡皆不相同,百姓交易多有欺诈,官府收税亦难公平。待新法推行,全国皆用统一的度量衡,如此,百姓交易无欺,官府收税有据,国之财政方能清明。”

青林的视网膜上,时空手环再次弹出数据: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正式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法令,其中“商鞅方升”至今仍存于博物馆,成为秦国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证据。而此刻,商鞅竟已在密室里,将这一切规划妥当。

夜色渐深,石室里的青铜灯盏添了两次油,商鞅的声音却依旧洪亮。他从“县制”的推行,说到“开阡陌封疆”的规划;从如何训练新军,说到如何防备魏国的反扑。青林静静地听着,有时会提出一些来自未来的疑问——比如如何解决新法推行中的信息滞后,如何避免基层官吏的腐败。

商鞅虽然听不懂“信息滞后”这样的词汇,却能从青林的描述中明白问题的核心,进而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各县设立“驿传”,每日传递公文;比如规定官吏若贪腐一文钱,便处以黥刑。

“汝可知,我为何如此急切?”商鞅突然停下话头,看着窗外的月光,语气里多了几分疲惫,“去年我出使魏国,见魏文侯的‘李克变法’已行三十年,魏国甲兵强盛,欲再次东进。若秦国再不变法,不出五年,河西之地必失,关中平原亦会被魏国攻占——到那时,秦将不秦。”

青林的心猛地一沉。他知道,历史上的魏国在公元前354年确实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公元前341年又被齐国击败,从此由盛转衰。而秦国正是抓住了这十几年的时间,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迅速崛起,最终在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后,夺回了河西之地。

“商君不必忧虑,”青林轻声说,“新法推行后,秦国必强。”他想说更多,想告诉商鞅,他的变法会让秦国成为战国最强的国家,会为百年后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但他不能——时空旅行的守则第一条,就是不能干预历史的走向。

商鞅转过头,看着青林,突然笑了笑:“汝虽为墨家弟子,却似知未来之事。不过也罢,纵不知未来,我亦信此法可行。”他走到案几前,拿起一支毛笔,在竹简上写下“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十个大字,“此乃我对君上所言,亦是我对自己所言。纵使天下人皆反对,我亦要将新法推行到底。”

青林看着竹简上力透纸背的篆字,突然觉得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第二次穿越时,看到商鞅在太子犯法后,坚决刑其师傅,当时的他觉得商鞅过于刚硬,不懂变通。可此刻,他才明白,那份刚硬背后,是对秦国未来的执着,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商君,”青林轻声问道,“若日后新法成功,秦国强盛,你会如何?”

商鞅的目光暗了暗,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道:“法成之后,我或会离开秦国。”他走到舆图前,指着秦国西部的戎狄之地,“我曾闻,那里有广袤的草原,有清澈的河流。待秦国无外患,百姓安居乐业,我便想去那里看看——或许,还能将新法推行到戎狄之地,让他们也知法、守法,不再侵扰秦国。”

青林的心头一痛。他知道,商鞅最终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迫逃亡,最终在彤地被秦军击败,处以车裂之刑。他一生致力于秦国的变法,却最终死在了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下。

“商君,”青林的声音有些沙哑,“若有一日,你遭遇危难,可还记得今日所言?”

商鞅看着青林,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随即又恢复了坚定:“我制定新法,非为个人荣辱,乃为秦国强盛。若有一日,我因新法而死,亦无怨无悔——因我知,新法不会因我之死而废,秦国亦会因新法而强。”

就在这时,青林手腕上的量子定位手环突然发出一阵微弱的蓝光,屏幕上弹出一行警告:“时空锚点不稳定,预计十分钟后脱离当前时空。”

青林的心猛地一紧。他知道,自己该走了。

“商君,”青林起身拱手,“今日听君一言,茅塞顿开。墨家虽主‘非攻’,却也愿为秦国新法助力——若日后商君有需,墨家弟子必当相助。”他想说的太多,却只能化作这一句模糊的承诺。

商鞅亦起身拱手:“多谢墨家弟子。他日新法推行,若有墨家相助,必事半功倍。”他看着青林,似乎想说什么,却最终只是点了点头。

青林后退一步,目光最后一次扫过石室里的青铜灯盏、巨大的舆图、写满篆字的竹简,扫过那个穿着玄色曲裾深衣的身影。手环的蓝光越来越亮,他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耳边传来商鞅的声音:“汝若再来,我必与汝细说新法推行之效。”

青林想点头,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穿过了石室的墙壁,眼前的景象开始扭曲——青铜灯盏变成了实验室的应急灯,编钟余韵变成了警报声,商鞅的身影变成了同事焦急的脸庞。

“青林!你终于醒了!”同事扶住他,“刚才时空锚点突然失控,我们还以为你回不来了!”

青林坐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手腕上的量子定位手环还在闪烁,屏幕上显示着这次穿越的记录:“时空坐标:公元前356年,秦国栎阳宫相府密室;停留时间:71小时35分钟;获取历史信息:商鞅变法前期规划(军功爵制、垦草令、立木为信、度量衡统一等);时空稳定性:优。”

他抬起头,看着实验室里的大屏幕,上面正显示着“商鞅变法”的研究数据。而此刻,那些冰冷的数据在他眼中,突然变得鲜活起来——那是一个人用一生的智慧与勇气,为一个国家铺就的崛起之路。

“我见到他了,”青林轻声说,“他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说,纵使天下人皆反对,他亦要将新法推行到底。”

同事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你见到商鞅了?他还说了什么?”

青林笑了笑,没有回答。他知道,有些话,有些故事,只有真正站在那个时空里,才能听懂。

而他所经历的一切,将成为“时空历史研究所”最珍贵的资料,也将成为人类寻找文明存续答案的重要线索。

窗外,2242年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青林的手腕上。

量子定位手环的屏幕渐渐暗了下去,而青林的脑海里,却始终回荡着那个声音——“若有一日,我因新法而死,亦无怨无悔。”

他知道,商鞅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而他的时空旅行,也还没有结束。下一次,他或许会回到公元前350年,看看商鞅第二次变法时的秦国;或许会回到公元前341年,看看秦国夺回河西之地时的盛况。

而每一次穿越,都将让他更深刻地明白,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文明的延续,需要多少人的智慧与牺牲。

实验室的警报声渐渐停止,青林站起身,走到大屏幕前,手指在屏幕上轻轻划过——那里,是商鞅变法的时间线,是秦国崛起的历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段永不褪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