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起笔,在羊皮纸上快速演算起来。青林看着那些流畅的线条,突然意识到,凯撒所做的不仅仅是修改一部历法,更是在建立一种全新的时间秩序——用理性的计算取代对神明的盲目依赖,这或许正是西方文明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科学的重要伏笔。
随着新历法的细节逐渐完善,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一天深夜,青林在元老院外的柱廊下,听到几位贵族密谋着什么。他们提到要联合祭司团,以“亵渎神明”为由阻止凯撒推行新历法,甚至有人隐晦地提及了“三月十五日”这个后来改变罗马历史的日期。
青林心中一惊,他知道按照历史记载,凯撒将在公元前44年遇刺身亡,而此时距离那场悲剧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星历锚点,想要查看是否有干预历史的可能性,却发现装置屏幕上弹出了红色警告:“禁止干预关键历史节点,违者将触发时空悖论。”
第二天,当凯撒在元老院宣布新历法的最终方案时,青林的心情格外沉重。
他看着这位伟大的改革者站在高台上,慷慨陈词,详细阐述着新历法的优势:将一年定为365天,每四年增加一个闰日,放在二月末;将原来的十个月改为十二个月,其中一月和二月被调整到年初,解决了长期以来“岁首无月”的混乱局面。
“这部历法,”凯撒的声音响彻元老院,“不仅要服务于当下,更要为后世千年提供准确的时间坐标。我将其命名为‘儒略历’,愿它能伴随罗马的荣耀,永远流传下去。”
掌声响起时,青林注意到凯撒的目光扫过元老院的某个角落,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突然明白,这位智慧的领导者或许早已预感到了潜藏的危险,却依然选择为了罗马的未来,推进这场意义深远的改革。
在随后的日子里,青林见证了儒略历的推广过程。
他看到农民们根据新历法调整播种时间,商人用新的日期记录交易,甚至连神庙的祭司们,也不得不按照新历法安排祭祀活动。
星历锚点的数据显示,儒略历的误差每年仅为11分14秒,这在两千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然而,历史的车轮终究无法阻挡。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当青林在元老院外听到里面传来的混乱声响时,他知道那场注定发生的悲剧还是降临了。
他没有进去,只是站在柱廊下,看着阳光透过大理石的缝隙洒在地面上,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星历锚点此时再次震动,屏幕上显示:“观测任务完成,即将返回原时空。
本次观测数据:儒略历对后世历法影响深远,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格列高利历,即现行公历;其确立的‘年’‘月’‘日’划分方式,成为全球通用的时间标准。”
当时空跃迁的光芒包裹住青林时,他最后看了一眼这座古老的城市。
他突然意识到,凯撒留给世界的,不仅是一部精准的历法,更是一种用理性探索未知、用改革推动进步的精神。这种精神,如同星空中永恒的坐标,跨越千年,依然指引着人类前行的方向。
回到火星后,青林将这次时空观测的记录整理成了一份报告。
在报告的最后,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预见未来,而在于为未来留下照亮前路的火种。凯撒的儒略历如此,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亦是如此。”
此时,窗外的火星落日正缓缓沉入地平线,将红色的沙丘染成温暖的金色。
青林摸了摸手腕上的星历锚点,突然想起了在罗马元老院看到的那卷羊皮纸——上面的数字与公式,历经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在为人类的时空探索,提供着最初的灵感与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