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确有高明的算学者,”青林谨慎地回答,“但他们的方法与先生的‘幂势既同’之理,虽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并非完全一致。先生此理,更为简洁普适,可适用于更多立体。”
祖暅之闻言,眼中露出欣慰的神色:“如此甚好。某虽不敢自诩超越前人,却也希望中华算学,能在世间占有一席之地。”
青林看着他的模样,突然想起自己实验室里的计算机——那台能够在瞬间完成亿万次运算的机器,其底层逻辑不正是基于类似“分割”与“求和”的思想吗?祖暅之用算筹一点点推导的过程,与现代计算机用代码实现的积分运算,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祖暅之所处的时代,没有电子元件,没有编程语言,他只能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点点搭建起数学的大厦。
“先生,”青林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若有一日,有一种工具,能够快速完成算筹的演算,甚至能处理比圆球更复杂的形体,先生会如何看待?”
祖暅之愣了一下,随即笑道:“足下所言,莫非是神话中的‘算神’?若真有此等工具,那算学之道,必能一日千里。只是某想来,即便是有此等工具,亦需人先明其理。工具是末,道理是本,本末不可倒置。”
青林心中一震。祖暅之的话,恰好点中了科技发展的核心——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基础理论的突破始终是关键。祖暅原理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思想,这种思想为后世的微积分奠定了基础。而自己所处的时代,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但如果忽视了基础理论的研究,终会遇到发展的瓶颈。
日子一天天过去,青林协助祖暅之整理好了《缀术》的部分手稿,其中详细记载了祖暅原理的推导过程以及球体积公式的演算方法。祖暅之对青林的帮助感激不已,将自己珍藏的一本《九章算术注》送给了他。
“足下于算学一道,有独到见解,某相信,足下日后必能在算学上有更大成就。”祖暅之诚恳地说道。
青林接过书,心中满是感慨。
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离开这个时代了——前两次穿越,他都在关键节点完成后收到了回归的信号。果然,当晚,他在睡梦中再次看到了熟悉的蓝光。
“先生,后会无期。”青林在心中默念,目光最后落在了案上那卷写着“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白绢上。
再次睁开眼,青林已经回到了实验室,粒子对撞机已经停止运行,同事们正围着他,脸上满是焦急。
青林坐起身,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漫长的梦,但手中那本《九章算术注》的触感,却真实无比。他连忙打开电脑,搜索“祖暅原理”和“卡瓦列里”的相关信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与他记忆中的一致:祖暅原理提出于公元5世纪,卡瓦列里的不可分量原理提出于17世纪,前者比后者早了1200多年。
“怎么了?你脸色不太好。”小王注意到青林的异样,关切地问道。
青林摇了摇头,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前两次穿越所见证的北宋水运仪象台、明代《天工开物》,以及这次的祖暅之推导球体积公式,其实都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辉煌瞬间。
这些瞬间,虽然有些被历史埋没,有些被世人遗忘,但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却从未消失。
“没什么,”青林深吸一口气,说道,“我只是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他打开文档,开始撰写这次穿越的报告。
在报告的最后,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祖暅之的‘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不仅是球体积公式的钥匙,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数学智慧。
它提醒我们,基础理论的突破,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执着与坚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回望历史,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写完报告,青林拿起那本《九章算术注》,轻轻抚摸着封面。
他知道,这次穿越不仅让他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数学突破,更让他明白了科技发展的真谛——无论是祖暅之手中的算筹,还是现代实验室里的计算机,本质上都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工具。
而真正推动世界进步的,永远是那些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灵魂。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实验室,落在青林的身上。
他想起祖暅之在推导成功时眼中的光芒,那光芒与实验室里仪器的蓝光交相辉映,跨越千年,却同样明亮。
青林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将会成为他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也会成为他未来探索科技道路上,最坚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