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们惊呼出声,赵碧却立刻俯身记录,将探测到的数据转化为“堤岸加高数尺”“此处设排水孔”等具体指令,毫无半分对“神迹”的盲从。
当晚,大都城内突发粮荒。
江南漕船因淮河结冰无法北上,城内粮仓仅够支撑十日。忽必烈召集群臣议事,户部官员主张强征民粮,却被赵碧否决:“强征必致民怨,且北方百姓亦缺粮。”他转向青林,眼中带着一丝期待:“先生可知‘粮食储备调控’之法?”
青林的锚点器突然投射出一组数据——元代历年粮食产量与区域分布,甚至标注出各地常平仓的存粮量。赵碧盯着数据,迅速在纸上演算:“可从山东、河北调常平仓粮,用驿站快马转运,五日可至大都;再令漕船改走海路,绕行至直沽口,虽多耗十日,却可避开结冰河段。”他抬头时,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于粮价,可令官府平价售粮,严禁商人囤积,待漕粮抵达后再逐步调整。”
忽必烈依计而行,五日后果然解了粮荒。庆功宴上,忽必烈举杯敬赵碧:“若无水利之策与调粮之法,大都危矣。”赵碧却转向青林,举杯示意:“若无先生启发,臣亦难有此谋。”青林看着杯中晃动的酒液,锚点器的屏幕上,时空干预度已降至18%——原来自己并非改变历史,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了一位治国之才如何将零散的启发,编织成稳固国家的经纬。
漕粮危机解决后,赵碧又开始着手改革币制。元代初期币制混乱,中统钞与至元钞并行,民间私铸货币泛滥。赵碧在朝堂上献上“钞法改革”方案:“统一发行至元钞,以银为本位,每钞一贯准银一两;设钞库专管货币发行与回收,严禁私铸;再令各地官府核验钞币真伪,严惩造假者。”他手中的图纸上,竟画着与现代纸币相似的防伪纹路——用蚕丝织入纸币,透光可见花纹,这是他从青林偶然提及的“纤维防伪”中得到的灵感。
青林在旁看着,突然想起锚点器中储存的元代经济史资料。他悄悄调出数据,却发现赵碧的改革方案竟比历史记载的更为完善,甚至规避了后世导致钞法崩溃的通货膨胀隐患。锚点器的蜂鸣渐渐平息,屏幕上的时空坐标趋于稳定——原来历史并非固定不变的轨迹,那些被埋没的智慧,只要遇到合适的契机,便能绽放出超越时代的光芒。
七月的大都迎来暴雨,通惠河部分河段出现管涌。赵碧连夜赶往工地,青林紧随其后。暴雨中,赵碧指挥工匠用“沙袋叠坝”之法堵住管涌,又亲自潜入水中探查堤坝受损情况。青林看着他湿透的官袍与沾满泥浆的双手,突然明白何为“治国之才”——不仅要有运筹帷幄的智慧,更要有躬身实践的担当。
当黎明到来,管涌终于被堵住时,赵碧却因体力不支倒在堤岸上。青林急忙取出锚点器,启动应急医疗扫描功能。淡蓝色的光束扫过赵碧的身体,显示出“过度劳累引发低血糖”的诊断结果。青林从随身行囊中取出几块压缩饼干——这是时空旅行者的应急食品,不含任何可能改变历史的成分。赵碧吃下饼干后缓缓苏醒,看着青林手中的包装,眼中满是好奇,却并未追问,只是轻声道:“先生之物,皆有大用。”
通惠河全线贯通那日,大都城内万人空巷。漕船载着江南的粮食与丝绸,沿着新修的河道缓缓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船帆遮天蔽日,岸边百姓欢呼雀跃。
忽必烈站在琼华岛上,看着眼前的盛况,对赵碧道:“此河一成,南北贯通,大元根基更稳矣。”
赵碧望着河道上穿梭的漕船,轻声对青林说:“若先生未曾出现,此河或需十年方能贯通,且损耗必大。”
青林的锚点器突然发出强烈的共振,屏幕上显示“时空跃迁倒计时:两小时”。他知道自己该离开了。
当晚,青林将锚点器中储存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典籍的核心原理,用元代的文字刻在竹简上,悄悄放在赵碧的书房。
他没有告别,只是在心里默默祝福——愿这位治国之才的智慧,能让大元的百姓少受些苦难,愿那些闪耀着光芒的构想,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更深的印记。
当青林被白光包裹时,他最后看到的景象,是赵碧坐在书房里,正对着竹简上的农桑之法沉思,烛火映在他专注的脸上,像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通惠河的漕船仍在穿梭,钞法改革让市场秩序井然,农田里的新修水利设施正滋养着庄稼,这些由智慧与担当构筑的成果,正沿着历史的脉络,缓缓书写着属于大元的辉煌。
穿越来后,青林打开数据库,在元代历史的词条下看到一行新的记载:“至元二十九年,赵碧助忽必烈凿通惠河,改钞法,平粮荒,民皆称善,时人谓‘元之萧何’。”
他看着屏幕上的文字,突然笑了——有些相遇,即使跨越千年,也能让智慧的星火代代相传,在历史的星图上,留下永不熄灭的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