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闻言,微微一笑,笔尖在纸上轻轻一点,完成了“非常道”三个字的最后一笔。“小哥倒是懂行。‘人书合一’不是刻意追求的,是自然而然达到的境界。
就像农夫种庄稼,春种秋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需要刻意用力,却能收获果实。我写了四十多年的字,每日都要写两三个时辰,从未间断。
刚开始是为了技巧,后来是为了习惯,现在,是为了内心的平静。”
他放下笔,让手腕休息片刻,又从案上取过一张废纸,铺在书案上:“小哥要不要试试?写小楷不用怕写得不好,重要的是感受笔与纸的互动,心与字的交流。”
青林有些犹豫,他在现代从未学过书法,怕糟蹋了这么好的纸和笔。“先生,我不会写字,怕是写不好。”
“没关系,”赵孟頫笑着说,“就写‘道可道’三个字,跟着我的感觉来。”他拿起毛笔,递给青林,又站在青林身后,轻轻扶住他的手腕,“手腕要悬起来,不要贴在纸上;笔尖要正,不要偏;起笔时稍顿,收笔时轻提。”
青林跟着赵孟頫的指引,笔尖落在纸上。刚开始,他的手有些抖,笔画写得歪歪扭扭,可随着赵孟頫的手腕轻轻带动,他渐渐找到了感觉。
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一道细劲的线条,起笔时的停顿,收笔时的轻提,都变得自然起来。当“道可道”三个字写完时,青林竟有些恍惚,仿佛自己也与那支笔、那张纸融为一体。
“不错不错,”赵孟頫松开手,笑着称赞,“第一次写就能写成这样,很有天赋。你看,写字不难,难的是用心。只要心诚,即便技巧不熟练,字里也能藏着心意。”
青林看着自己写的字,虽然比不上赵孟頫的精湛,却也透着几分认真,心中满是欢喜。“谢谢您,先生。若不是您指点,我这辈子都不会知道写字这么有趣。”
“有趣的不是写字,是写字时的心境,”赵孟頫重新拿起自己的毛笔,继续书写《道德经》,“你看这‘名可名,非常名’,‘名’字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就像人不要被名声所困,要活得自在;‘常’字的竖笔要写得直,就像人要坚守本心,不被外界所扰。”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赵孟頫的书童端来一盏油灯,放在书案的一角。灯光昏黄,却恰好照亮了书案上的宣纸和字迹。赵孟頫的身影在灯光下被拉长,映在墙上,与墙上的书法作品重叠,仿佛一幅流动的画。
青林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赵孟頫书写,听着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闻着空气中的墨香与檀香,只觉得时间仿佛静止了。他想起自己在现代的生活,每天被手机、电脑包围,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从未有过这样的平静。此刻的松雪斋,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让他忘记了时空的界限,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来自未来的穿越者。
“先生,您写《道德经》,是因为喜欢老子的思想吗?”青林忍不住问道。
赵孟頫停下笔,目光落在纸上的字迹上,眼神里满是认同:“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正是我追求的境界。我一生仕途坎坷,起起落落,年轻时总想着建功立业,证明自己,可到头来才发现,那些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唯有书法,唯有老子的思想,能让我在乱世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他拿起案上的《道德经》刻本,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说:“‘知足常足,知止常止’,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写字时,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起笔,什么时候该收笔;做人时,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进取,什么时候该退让。这写字与做人,其实是一回事。”
青林看着赵孟頫的眼睛,只觉得那双眼睛里藏着一片深海,有岁月的沉淀,有人生的智慧,还有对生活的热爱。他突然明白,为什么赵孟頫的书法能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因为他把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思想,都融入了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里。
不知不觉,夜色渐深,赵孟頫已经写了近百字。他停下笔,将毛笔放在笔山上,轻轻舒了一口气。“今日就写到这里吧,长时间书写,眼睛和手腕都有些累了。”他拿起写好的宣纸,对着灯光仔细端详,眼神里满是满意,“这卷字,比我前几日写的更从容,看来今日有小哥作伴,心情格外好。”
青林凑过去一看,只见纸上的字迹如行云流水,每个字都恰到好处,笔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衔接,行与行之间的布局,都透着几分自然与和谐。即便是不懂书法的人,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其中的意境。
“先生,这卷《道德经》定能成为传世之作,”青林由衷地赞叹,“百年之后,千年之后,还会有人记得您,记得您的书法。”
赵孟頫闻言,淡淡一笑:“传世不传世,不重要。我写字,不是为了留名,是为了内心的平静,是为了表达对老子思想的认同。若百年之后,有人看到这卷字,能感受到其中的平和,能明白‘道法自然’的道理,我就满足了。”
他将宣纸小心翼翼地卷起来,用丝线系好,放进书箧里:“这卷字,我要好好保存,等日后送给有缘人。或许,它能在乱世中,给人一丝安慰。”
此时,青林腕间的定位仪突然发出一阵微弱的嗡鸣,屏幕上的蓝光开始闪烁——他知道,时空锚点的能量即将耗尽,自己要离开这个时代了。
“先生,我要走了,”青林的声音有些沙哑,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小的金属盒子,里面装着一支现代的钢笔,“这是我故乡的一件小玩意儿,叫钢笔,不用蘸墨就能写字,送给您做个纪念。”
赵孟頫接过钢笔,好奇地打量着——金属的笔身,光滑的笔尖,与他熟悉的毛笔截然不同。“这玩意儿倒新奇,”他试着按了按笔尖,流出一道黑色的墨水,忍不住赞叹,“你们故乡的人真聪明,能做出这么方便的写字工具。”
“先生,谢谢您今日的指点,”青林深深鞠了一躬,“我会永远记得您的书法,记得您说的‘写字如做人’。”
赵孟頫抬手拍了拍青林的肩膀,眼中满是不舍:“小哥是个有缘人,若有机会,希望还能与你一起写字,一起聊《道德经》。”
定位仪的嗡鸣声越来越响,青林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他看着赵孟頫,最后说了一句:“先生,您的书法会流传千古,您的思想会影响后人。”
白光闪过,青林的身影消失在松雪斋的书房里。赵孟頫站在原地,手中握着那支钢笔,看着空荡荡的房间,轻轻叹了口气。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那卷刚写好的《道德经》,对着灯光端详,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这小哥,倒像是从天上下来的仙人,来得突然,走得也突然。”
而青林回到现代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博物馆看赵孟頫的《老子道德经》真迹。
展柜的说明牌上写着:“赵孟頫六十三岁所书《老子道德经》,书法臻于化境,达到‘人书合一’之境,是元代小楷的巅峰之作,流传至今,被誉为‘天下第一小楷’。”
青林知道,这卷字的背后,藏着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藏着一位书法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对思想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