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凑近小孔,一边调整蜡烛的位置,一边观察白纸上的倒影,眼神里满是兴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他重复着青林的话,突然拿起一把匕首,在小孔前横向划过,白纸上的倒影瞬间被切断。“若光沿直线传播,那么在光的路径上放置物体,便会形成影子——这与日影的形成是同一个道理!”
接下来的几日,墨子带着弟子们做了无数光学实验:他们用不同大小的小孔观察倒影,发现“孔越小,倒影越清晰”;他们用铜镜反射阳光,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发现“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甚至用透明的水晶片制作了类似“凸透镜”的装置,观察阳光通过水晶片后汇聚成的光点,发现“光点处的温度会升高,甚至能点燃干草”。
“青林,”一日深夜,墨子将青林叫到密室,铺开一卷竹简,竹简上画满了几何图形与光影示意图,“某近来整理这些实验,想将‘力’与‘光’的道理记录下来,传于后人。
只是关于‘光沿直线传播’,某总觉得还需更严谨的论述。”
青林凑过去一看,竹简上的标题赫然是“墨经·经上”与“墨经·经说上”,其中几段文字,正是后世流传的关于杠杆与光学的论述:“力,形之所以奋也”“景,光至景亡”“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先生,”青林指着竹简上的“光沿直线传播”示意图,“我们可以用‘箭’来比喻光的传播路径——箭从弓上射出,是沿直线飞行的;光从光源发出,也如箭一般,沿直线传播。若在光的路径上设置障碍,如箭遇到墙壁,便会被阻挡,无法继续前进,这便是影子形成的原因。”
墨子眼睛一亮,立刻拿起笔,在竹简上补充道:“光,如射矢,直进不息。遇障则止,故成景。”他又画了一幅图,图中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从小孔穿过,在对面形成倒立的影像,旁边标注:“矢过午端,上下相易,故景倒。”
青林看着墨子伏案疾书的身影,心中百感交集。他曾在教科书上无数次读到“墨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科学家”,却直到此刻才真正明白,这份荣誉背后,是无数次严谨的实验与反复的思考。墨子没有现代的光学仪器,却用蜡烛、小孔、铜镜,一点点揭开了光的奥秘,为几何光学奠定了基础。
这日,墨子带着青林来到工坊外的空地上,手中拿着一个巨大的青铜凹面镜。“青林,你看这面镜子,”墨子将凹面镜对准太阳,调整角度,直到地面上出现一个明亮的光点,“这个光点的温度极高,若将干草放在光点处,便能点燃。某将其称为‘阳燧’,可用于取火。”
青林蹲下身,感受着光点处的灼热。他知道,这是凹面镜的聚光作用,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凹面镜将平行的太阳光反射后,汇聚到焦点上,使焦点处的温度升高。而墨子不仅发现了这一现象,还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制作出了“阳燧”这种实用工具。
“先生,”青林指着凹面镜,“这面镜子的反射面是弯曲的,所以能将阳光汇聚到一点。若镜子的弯曲程度不同,汇聚的光点位置也会不同——这便是‘镜面形状与焦点位置’的关联。”
墨子闻言,立刻让弟子取来几块不同弯曲程度的凹面镜,逐一进行实验,记录下每块镜子的焦点位置。“你说得对,”墨子兴奋地说,“镜面越弯曲,焦点越近;镜面越平缓,焦点越远——此理可用于改进‘阳燧’,让取火更便捷。”
随着相处日久,青林愈发敬佩墨子的智慧与胸怀。墨子研究科学,并非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利天下”——他发明杠杆,是为了帮助农夫省力地搬运重物;他制作滑轮,是为了方便工匠提升建筑材料;他研究光学,是为了制造更精准的测量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农田与房屋。这种“科学为民生”的理念,与现代科学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
这日,青林正在帮墨子整理光学实验记录,手腕上的量子定位仪突然发出了“滴滴”的警报声——与上次一样,这是时空锚点重新连接的信号。青林心中一沉,他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时代。
“先生,”青林的声音有些沙哑,“晚辈可能……要走了。”
墨子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什么。他没有追问青林的来历,只是拿起桌上的竹简,递给青林:“这些关于‘力’与‘光’的记录,某已整理成册,便送你一份吧。若你日后遇到懂这些道理的人,可将其传扬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青林接过竹简,指尖触到粗糙的竹片,却感觉比任何珍宝都沉重。
竹简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是墨子与弟子们用汗水与智慧凝结的结晶——那是两千四百多年前,人类对自然规律最勇敢的探索。
“先生放心,”青林用力点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晚辈定会让这些智慧流传下去,让后世之人都知道,先生曾为‘力’与‘光’的道理,付出了多少心血。”
量子定位仪的警报声越来越急促,青林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
他看着墨子,深深鞠了一躬,想说“您的理论会影响后世几千年”,想说“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可最终只化作一句:“先生,多保重。”
白光闪过,青林的身影消失在空地上。墨子站在原地,望着青林消失的方向,久久没有移动。
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凹面镜,阳光透过镜面,在地面投下明亮的光点,仿佛在诉说着某种跨越时空的传承。
当青林再次睁开眼睛时,已经回到了现代实验室。主控台的警报声已经停止,同事们围在他身边,脸上满是焦急。
青林摸了摸怀里,那卷竹简竟还在,只是材质变成了现代的纸张。
他打开纸张,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正是墨子亲笔书写的《墨经》力学与光学部分初稿,还有几处补充的笔记,是他当时引导墨子写下的。
接下来的几年,青林以《墨经》为基础,结合现代物理学、数学知识,撰写了《先秦墨家的科学智慧与现代物理学的共鸣》一书。书中详细论证了墨子的杠杆原理与现代力学的一致性,证明了“小孔成像”实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光沿直线传播验证,更指出墨子提出的“光学成像规律”,比西方同类理论早了近两千年。
该书一经出版,便在全球学界引起轰动。国际物理学界将墨子称为“世界几何光学之父”,许多大学的物理教材中,都新增了“墨子与《墨经》的光学贡献”章节。
青林还成立了“墨家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学者深入研究墨家的科学思想,推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这日,青林受邀参加“国际科学史大会”,站在演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同时展示着两份内容:一份是《墨经》中关于小孔成像的示意图,另一份是现代物理学中的光沿直线传播实验图。
“两千多年前,在古老的中国,一位名叫墨翟的学者,用蜡烛与小孔,第一次证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他用横木与陶壶,揭示了杠杆原理的核心。”青林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他的智慧,跨越了时空,与现代科学完美共鸣。
这告诉我们,科学没有国界,没有时代隔阂——每一个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纷纷起立,向这位两千四百多年前的科学先驱致敬。
青林看着台下的景象,仿佛又看到了鲁国曲阜的那个工坊——墨子手持矩尺,站在阳光下,对他说:“科学之道,在于求真,在于利天下。”
他知道使命还在继续。
未来,要带着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继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让更多人明白: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墨经》,还是现代的物理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为人类的幸福与发展贡献力量。
而这份对真理的追求,正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