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两人来到一处峡谷。峡谷两侧的山崖陡峭如壁,谷底只有一条狭窄的溪流,空气沉闷得让人胸口发紧。杨筠松刚踏入峡谷,腰间的罗盘指针便疯狂转动,铜壳都微微发烫。他脸色一变,拉着青林后退:“此处不可久留,是‘漏风破气’之地。”
青林却站在原地没动——他手腕上的磁敏合金外壳,此刻竟发出了细微的“嗡嗡”声。他记得项目组曾做过实验:当磁场梯度超过0.5t\/时,磁敏合金会产生共振。这里的磁场强度,显然已经达到了危险阈值。
“先生怎么知道此处危险?”青林问。
杨筠松指着峡谷两侧的山崖:“你看这山崖,岩层直立如刀削,无半点缓冲,风入峡谷后无法扩散,只能在谷内回旋,此为‘漏风’;再看那溪流,浅而湍急,水脉不深,无法‘养气’。前几日我在此处埋下陶罐,今日取出,罐内竟有霉斑——地气潮湿却无法流通,久居此处,人必生恶疾。”
青林蹲下身,摸了摸谷底的泥土——果然潮湿得能攥出水,而且土壤中含有微量的硫化物,这是地下岩层断裂后,矿物质溢出的典型特征。杨筠松仅凭“陶罐测气”和肉眼观察,就判断出了土壤成分与空气流通的问题,这种观察力,即便放在现代,也足以媲美专业的地质勘探员。
随着相处日久,青林愈发觉得杨筠松的“风水理论”,其实是一套融合了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的综合环境学。而杨筠松也发现,青林虽对“风水术语”不甚了解,却总能提出一些“新奇却切中要害”的问题——比如“山向与日照时长的关系”“水脉与地下水位的关联”,这些问题往往能让他豁然开朗。
“青小哥,”一日夜里,杨筠松将青林叫到身边,铺开一卷写满字的竹简,“某近来整理这些年的观测心得,想写两部书,一部讲山脉走势,一部讲如何辨别‘真龙’与‘假龙’。只是有些地方,总觉得不够透彻。”
青林凑过去一看,竹简上的标题赫然是“撼龙经”与“疑龙经”。他的心脏狂跳起来——这就是传说中那两部奇书的初稿!
“先生有何困惑?”青林问。
杨筠松指着竹简上的一段话:“某说‘龙分九势,各有吉凶’,可如何准确判断‘势’的吉凶,总觉得仅凭肉眼观察不够。比如有些山脉,看似‘生龙’,却无人居住,是何原因?”
青林看着那段文字,突然想到了现代的“土壤重金属检测”。他记得在罗霄山脉的某些区域,虽然地形符合“生龙”特征,但地下土壤中铅、汞含量超标,不适合人类居住。他无法直接说出“重金属”这个词,只能换了种说法:“先生,或许有些地方,表面看似适宜居住,实则地下藏有‘毒质’——比如某些岩石,经雨水冲刷后,会渗出有害之物,渗入土壤,人若食用此地生长的草木,饮用此地的水,便会生病。”
杨筠松眼睛一亮:“小哥此言有理!某曾在南方见过一处山谷,草木繁盛,水流清澈,可当地村民却多有残疾。当时某以为是‘地气不正’,如今想来,或许正是小哥说的‘地下毒质’!”他立刻拿起狼毫笔,在竹简上补充道:“凡见草木过茂而鸟兽不居之地,需细查土壤,若有异味或色异,便是‘毒龙’,不可居也。”
青林看着杨筠松伏案疾书的身影,心中百感交集。他曾以为《撼龙经》《疑龙经》是充满迷信色彩的糟粕,可此刻才明白,这些典籍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杨筠松用双脚丈量山川、用双眼观察天地总结出的经验。那些看似玄乎的“风水术语”,不过是古人在认知局限下,对自然规律的形象化表达——“龙”是山脉,“气”是环境,“吉凶”是对人类生存适宜性的判断。
接下来的几个月,青林成了杨筠松的“特殊助手”。他不能直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却能通过提问和引导,让杨筠松的理论更加完善:他建议杨筠松记录不同季节的山脉变化,帮助杨筠松发现了“季节对地气的影响”;他提醒杨筠松观察动物的活动轨迹,让杨筠松意识到“鸟兽择地而居,可作风水参照”;甚至在杨筠松困惑“为何同一山脉,东西两侧居住体验不同”时,青林引导他观察太阳照射的时长,让他总结出了“山之阴阳,各有宜忌”的规律。
而杨筠松也教会了青林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何仅凭树叶的朝向判断风向,如何通过水流的声音判断水深,如何从岩层的颜色分辨土壤肥力。青林渐渐发现,自己研究的“地脉磁场理论”,与杨筠松的“风水术”,其实是殊途同归——前者用公式与数据描述自然规律,后者用经验与比喻总结自然规律,本质上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这日,两人来到一处开阔的平原。平原背靠山脉,前临河流,阳光充足,草木丰茂。杨筠松站在平原中央,罗盘指针平稳地指向正南方,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此处乃‘藏龙卧虎’之地——背靠山脉可挡北风,前临河流可聚水气,平原开阔可纳阳光,人居于此,必能安居乐业。”
青林打开了量子定位仪——虽然依旧无法定位,但磁敏合金外壳的温度正常,说明此处的磁场稳定。他知道,按照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这里确实是理想的居住地:背靠山体可减少冬季供暖能耗,临近河流便于取水和航运,开阔的平原适合建设基础设施。
“杨先生,”青林看着杨筠松,认真地说,“您的这两部书,若能流传后世,必能造福无数人。”
杨筠松闻言,放下手中的竹简,望向远方的山脉,轻声道:“某不求名留青史,只求后人能读懂山川的语言,择善地而居,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是……某总觉得,这天地间的规律,远比某看到的更复杂。比如那日月星辰的运行,是否也会影响山川地气?某穷尽一生,怕是也探究不完。”
青林心中一动。他知道,杨筠松所说的“日月星辰影响地气”,其实是“天体引力对地球磁场的影响”——现代天文学已经证明,太阳黑子爆发、月球潮汐力,都会导致地球磁场发生变化。这位千年前的古人,竟已隐约察觉到了宇宙与地球的关联。
就在这时,青林手腕上的量子定位仪突然发出了“滴滴”的警报声,黑屏的屏幕上重新亮起,数据流开始飞速滚动。他心中一紧——这是量子锚点重新连接的信号,意味着他可能随时会被拉回现代时空。
“杨先生,”青林的声音有些沙哑,“晚辈可能……要走了。”
杨筠松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什么,他没有追问,只是拿起桌上的《撼龙经》《疑龙经》初稿,递给青林:“小哥与某有缘,这些手稿,便送你一份吧。若你日后遇到懂山川地理之人,可将其传扬出去。”
青林接过竹简,指尖触到冰冷的竹片,却感觉沉甸甸的——这不是普通的手稿,而是一位古人用一生心血凝结的智慧。他用力点了点头:“先生放心,晚辈定会让更多人读懂您的智慧。”
量子定位仪的警报声越来越急促,青林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他看着杨筠松,深深鞠了一躬,泪水模糊了视线。他想说“您的书会流传千年”,想说“后世之人会用科学证明您的理论”,可话到嘴边,却只化作一句:“杨先生,多保重。”
白光再次亮起,青林的身影消失在平原上。杨筠松站在原地,望着青林消失的方向,久久没有移动。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罗盘,指针正平稳地指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某种跨越时空的缘分。
当青林再次睁开眼睛时,已经回到了“昆仑”科考站的主控室。能量环早已停止运转,同事们围在他身边,脸上满是焦急。
青林下意识摸了摸怀里,那卷竹简竟还在,只是材质变成了现代的纸张——显然,时空穿越时,物质形态发生了转换。
他打开纸张,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正是杨筠松亲笔书写的《撼龙经》《疑龙经》初稿,还有几处补充的笔记,是他当时引导杨筠松写下的。
书中证明,杨筠松提出的“龙势”“藏风聚气”等理论,与现代科学中的“磁场梯度”“微气候调节”“生态平衡”高度契合。该书一经出版,便在学界引起轰动,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风水”的认知——原来那些被视为“封建迷信”的古老智慧,竟是古人对自然规律最朴素也最精准的总结。
这日,青林来到国家博物馆,站在新落成的“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展厅前。展厅的正中央,陈列着两份展品:一份是《撼龙经》《疑龙经》的宋代刻本,另一份是青林团队绘制的“罗霄山脉地脉磁场分布图”。两者并列摆放,跨越千年的智慧在此刻交汇。
青林看着展品,仿佛又看到了晚唐罗霄山脉中的那个身影——杨筠松手持罗盘,站在山涧旁,对他说:“山川有灵,需用心倾听。”
无论是千年前的“风水术”,还是现代的“地脉科学”,最终的目的,都是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续写更多关于智慧与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