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又一次穿越成功……
“咳……”他呛咳着撑起身体,战术靴踩碎了身下腐殖质层,发出细碎的“沙沙”声。
抬头望去,参天古木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在地面织成斑驳的光斑,空气中浮动着某种从未在现代检测仪器里出现过的、类似低频脉冲的能量波动。
手腕上的量子定位仪彻底黑屏,只有应急灯还在微弱闪烁,屏幕上残留的最后一组坐标停留在“北纬28°15′,东经114°05′——公元876年”。
公元876年?
青林的心脏骤然缩紧。
他所在的“时空考古”项目虽以“回溯观测”为核心,但所有预案都限定在“不可干涉”的量子投影状态,可此刻指尖触到的树皮纹理、耳边传来的鸟鸣,都真实得可怕——他不是投影,是真的掉进了晚唐的时空裂隙。
“这位小哥,为何躺在此处?”
一道温和的声音自身后传来,青林猛地回头,只见一位身着青色布袍的中年男子站在不远处,腰间系着一柄铜柄罗盘,罗盘指针正微微颤动,男子手中握着一卷竹简,眼神清亮如溪,带着几分探究,却无半分敌意。
青林下意识摸向腰间的自卫武器,却摸了个空——穿越时装备舱已完全损毁。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学着古籍里的礼仪略一拱手:“在下青林,因……迷路至此,多谢先生关切。”他不敢暴露时空的秘密,只能暂时编造说辞。
男子闻言轻笑,走上前蹲下身,指尖轻轻点了点青林脚边的泥土:“此处为罗霄山脉余脉,地气郁结,草木虽茂,却非宜人居所。小哥若真迷路,怕是误闯了‘困龙坡’,再往深处走,恐有瘴气缠身。”
他说话时,腰间的罗盘指针转动得愈发急促,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语。
青林心中一动。
“地气郁结”“困龙坡”——这些词汇与他研究的“地脉磁场”理论竟有微妙的契合。他曾在实验室里通过模拟推演发现,某些特定地形的磁场会形成“能量陷阱”,古代文献中所谓的“凶地”,本质上可能是磁场紊乱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干扰。眼前这位男子,似乎仅凭经验就能感知到这种“磁场异常”。
“先生似乎对地形颇有研究?”青林试探着问。
男子站起身,将竹简卷好揣进怀里,指了指远处连绵的山峦:“略懂一二。某姓杨,名益,字筠松。近来在此处考察山川走势,想记录些心得。”
“杨筠松?”青林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仿佛有惊雷在耳边炸响。
他是历史系与物理系双料博士,对这位晚唐风水大师的名字再熟悉不过——传说中“形势派”风水的创始人,着有《撼龙经》《疑龙经》两部奇书,后世无数风水师将其奉为圭臬。
可在现代学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撼龙经》《疑龙经》是后人伪托,毕竟以晚唐的认知水平,很难想象有人能系统总结山脉走向与居住环境的关联。
可眼前的杨筠松,正站在公元876年的罗霄山脉中,说要“记录心得”——难道那些被视为“封建迷信”的典籍,真的是这位古人凭借肉眼观察与实践总结出的“地脉规律”?
“小哥认识某?”杨筠松见青林神色异样,有些疑惑地问。
青林猛地回过神,连忙摇头:“不曾相识,只是觉得先生名号颇有雅致。
在下对山川地理也略有兴趣,不知能否随先生同行,也好学点皮毛?”他迫切想知道,这位千年前的“风水大师”,究竟是在“占卜吉凶”,还是在做着某种原始却精准的“地脉观测”。
杨筠松欣然应允:“无妨,多个人作伴也好。只是山路崎岖,小哥需多留意脚下。”
接下来的几日,青林跟着杨筠松穿梭在罗霄山脉的崇山峻岭间,彻底颠覆了对“风水”的认知。
杨筠松从不用龟甲占卜,也不搞祭祀仪式,他的“风水术”,本质上是一套极其严谨的观测与分析方法——
每日清晨,他会先观察太阳升起的方位与山脉的夹角,用竹简记录下“山向”;走到山谷处,会俯身倾听水流的声音,判断“水脉深浅”;遇到裸露的岩石,会用手指摩挲岩层纹理,分辨“石质疏密”;甚至会在不同地点埋下陶罐,三日后取出,根据罐内壁的水汽多少,判断“地气干湿”。
“山脉如龙之脉络,”一日傍晚,两人在山涧旁生火,杨筠松铺开竹简,用狼毫笔蘸着松烟墨,一边画一边对青林解释,“你看那远处的主峰,顶圆而身直,如龙之昂首,此为‘生龙’;两侧的支脉蜿蜒曲折,如龙之爪牙,需与主峰相连,方能‘藏风聚气’。若支脉断裂,或主峰歪斜,便是‘死龙’,人居于此,轻则多疾,重则绝嗣。”
青林顺着杨筠松指的方向望去,打开了早已没电的量子定位仪——虽然无法定位,但仪器外壳的材质是特殊的磁敏合金,此刻竟微微发热。他突然意识到,杨筠松说的“生龙”“死龙”,或许是对“地脉磁场完整性”的形象描述:主峰与支脉相连,意味着地下岩层结构完整,磁场稳定,适合人类居住;而支脉断裂,往往伴随着岩层破碎,磁场紊乱,确实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现代医学早已证明,长期处于强磁干扰环境中,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与免疫力下降。
“先生说的‘藏风聚气’,是不是指环境能阻挡寒风,同时保持适宜的湿度与温度?”青林忍不住问。
杨筠松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小哥悟性颇高。‘藏风’者,避凶风也——冬季北风凛冽,若有山脉阻挡,便能减少寒气入侵;‘聚气’者,存生气也——草木繁盛处,空气湿润,人呼吸其间,自然精神爽朗。只是这‘气’无形无质,需从山川走势、水流方向中细细品味。”
青林心中震撼。杨筠松没有现代科学仪器,却通过长期的野外观察,将“地形对微气候的影响”总结成了易懂的“风水理论”。更让他惊讶的是,杨筠松在竹简上绘制的山脉图,竟与他曾在实验室里模拟的“罗霄山脉地脉磁场分布图”有着惊人的相似——主峰为“磁核”,支脉为“磁线”,水流为“磁导”,连某些“磁场薄弱点”的位置,都与杨筠松标注的“凶地”完全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