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361章 工业惊雷

第361章 工业惊雷(1 / 2)

准备穿越,目标坐标锁定:1825年9月26日,英国达林顿,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工地”。

失重感比上次更温和,仿佛被春风轻轻托起。落地时,脚下是松软的泥土,空气中弥漫着煤烟与铁屑的味道,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穿越成功……

抬头望去,一条黝黑的铁轨如巨龙般延伸向远方,铁轨旁挤满了工人,他们穿着粗布工装,有的在紧固道钉,有的在检查枕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与紧张。

量子仪迅速加载数据——明天,也就是1825年9月27日,乔治·斯蒂芬孙将驾驶“旅行号”蒸汽机车,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铁路公开试运行,而此刻,他正在不远处的临时车间里,做最后的设备检查。

“喂!你是谁?在这里干什么?”

粗犷的声音自身后传来,我转身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工人,手里握着铁锤,腰间系着油污的围裙,目光警惕地打量着我。

他的工装胸前绣着“斯蒂芬孙工坊”的字样,量子仪显示,这是斯蒂芬孙的得力助手汤姆,负责机车的日常维护。

我立刻调整语气,模仿着19世纪英国工程师的腔调:“您好,汤姆先生!我是来自荷兰的机械研究者青林,专程来拜访斯蒂芬孙先生,观摩他的蒸汽机车。

我在阿姆斯特丹就听闻他的大名,知道明天将有一场伟大的试验。”

汤姆皱了皱眉,目光落在我手腕上的量子仪——我已将它伪装成一块黄铜怀表。“研究者?”他嘀咕了一句,随即咧嘴笑了,“斯蒂芬孙先生最欢迎对机械感兴趣的人,跟我来吧,他正在跟工程师们讨论机车的煤水补给问题。”

跟着汤姆穿过人群,我很快看到了那间临时车间。

车间是用木板搭建的,里面堆满了工具与零件,正中央停放着一台庞然大物——那就是“旅行号”蒸汽机车。

它的主体是黑色的锅炉,锅炉顶部竖着一根烟囱,烟囱旁装有两个巨大的车轮,车轮边缘刻着精密的齿轮,车身两侧各有一个煤水车,整个机车散发着金属的冷光,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钢铁巨兽。

一位中年男子正蹲在机车旁,手里拿着扳手,专注地检查车轮的轴承。他约莫四十岁年纪,头发有些凌乱,额头上满是汗珠,身上的工装沾满了煤尘与机油,却难掩眼中的光芒。量子仪显示,他就是乔治·斯蒂芬孙,此时49岁,虽已因“布卢彻号”小有名气,却仍保持着矿工出身的务实与坚韧——他早年因家庭贫困,8岁就去矿场做工,17岁才开始学习读写,所有的机械知识,都是靠自学与实践积累而来。

“先生,这位是来自荷兰的青林先生,想跟您聊聊蒸汽机车。”汤姆喊道。

斯蒂芬孙抬起头,放下扳手,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露出温和的笑容:“欢迎您,青林先生!快请进,我们正好在讨论明天试运行的细节。”他指着机车的锅炉,语气中带着自豪,“您看这台‘旅行号’,它比我1814年造的‘布卢彻号’更先进——锅炉采用了火管设计,热效率提高了三成,车轮的轮缘加宽了,能更好地贴合铁轨,避免脱轨。明天,它要拉着450名乘客和90吨货物,从斯托克顿跑到达林顿,全程25公里。”

我走近机车,指尖轻轻触碰到冰冷的锅炉外壳,能感受到内部蒸汽流动的微弱震动。“斯蒂芬孙先生,”我忍不住问道,“我曾听说早期的蒸汽机车经常出故障,比如锅炉爆炸、车轮脱轨,您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斯蒂芬孙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回忆的神色:“1814年造‘布卢彻号’时,我确实遇到了很多麻烦。那时的锅炉是单筒的,压力控制不稳定,有一次试运转时,锅炉差点爆炸。后来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去伦敦的机械工厂学习,终于设计出火管锅炉——在锅炉里装了几十根铜管,火焰能通过铜管直接加热水,不仅热效率高,压力也更稳定。至于脱轨问题,”他指着车轮的轮缘,“我把轮缘的高度从5厘米增加到8厘米,还调整了铁轨的轨距,让车轮能牢牢卡在铁轨上。‘布卢彻号’试运转时,能拉着30吨货物在矿场的铁轨上行驶,这让我看到了蒸汽机车的潜力。”

车间里的工程师们纷纷点头,一位年轻的工程师补充道:“斯蒂芬孙先生还改进了传动系统,用齿轮带动车轮转动,比之前的链条传动更可靠。上次测试时,‘旅行号’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24公里,比马车快了两倍多!”

我心中一震,原来斯蒂芬孙的突破不仅是制造出蒸汽机车,更是通过无数次实践,解决了从锅炉到传动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凭借着对机械的热爱与坚韧的毅力,将“蒸汽机车”从构想变成了实用的交通工具。量子仪的后台弹出提示——“检测到实物样本:旅行号蒸汽机车,火管锅炉设计,轮缘加宽轮对,齿轮传动系统,最大牵引力15千牛,技术成熟度远超同期其他蒸汽机车,为铁路运输商业化奠定核心基础”。

当天下午,我跟着斯蒂芬孙去检查铁轨。我们沿着铁轨行走,他不时弯腰查看枕木的稳固性,用手抚摸铁轨的接缝处。“青林先生,您知道吗?”他突然开口,“我小时候在矿场看到马拉着煤车在铁轨上走,就想,能不能用蒸汽机代替马?那时的矿场主都嘲笑我,说我是异想天开。但我相信,机械的力量一定能超过动物。”他指着远处的矿场,“现在矿场里的‘布卢彻号’,每天能拉着煤车跑十几个来回,比十匹马还管用。明天的试运行,我要让更多人看到蒸汽机车的力量。”

夕阳西下时,我们回到了临时车间。斯蒂芬孙召集所有工人,进行最后的动员:“明天,我们要让整个英国知道,铁路能改变一切!大家今晚再仔细检查一遍机车和铁轨,不能出任何差错!”工人们齐声应和,眼中满是干劲,仿佛要参与一场伟大的战役。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的起点就挤满了人。有穿着礼服的贵族,有拿着笔记本的记者,还有带着孩子的平民,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台“不用马拉的车”。斯蒂芬孙穿着整洁的西装,胸前别着一朵鲜花,他走到“旅行号”前,仔细检查了锅炉压力、煤水储量,然后对人群喊道:“尊敬的各位来宾,今天,我们要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这台‘旅行号’蒸汽机车,将带着我们从斯托克顿前往达林顿,它不需要马,只需要煤和水,却能跑得比马车更快!”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记者们纷纷举起钢笔,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斯蒂芬孙登上机车的驾驶座,拉响了汽笛——“呜——”清脆的汽笛声划破长空,锅炉开始喷出白色的蒸汽,车轮缓缓转动起来。我站在人群中,看着“旅行号”缓缓启动,机车后面跟着23节车厢,车厢里坐满了乘客,有的乘客探出头,兴奋地挥手,有的则紧张地抓着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