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360章 光影革命

第360章 光影革命(1 / 2)

我是穿越爱好者青林,准备穿越……

目标锁定: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馆”。

失重感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我紧攥着胸前的量子数据记录仪,下一秒,裹挟着咖啡香与马粪味的风扑面而来,眼前是装饰华丽的咖啡馆门面,玻璃窗上贴着泛黄的海报,上面用花体字写着“卢米埃尔兄弟最新发明——活动电影机,今日首次公开放映”,门前已聚集了数十位穿着礼帽与长裙的观众,低声交谈着,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先生,您的入场券呢?”

清脆却带着警惕的声音自身前传来,我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黑色燕尾服的青年站在咖啡馆入口,手中捧着一叠粉色票根,胸前别着“卢米埃尔实验室”的铜质徽章。他约莫二十岁年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袖口露出精致的怀表链,目光落在我胸前泛着银蓝光泽的记录仪上,带着几分疑惑。

量子仪飞速加载数据——眼前这人是卢米埃尔兄弟的助手雅克,负责此次公开放映的票务与设备调试,而此时,奥古斯特·卢米埃尔与路易·卢米埃尔正在咖啡馆地下室做最后的设备检查,距离人类历史上首次电影公开商业放映,还有不到一个小时。

“抱歉,雅克先生!”我急忙调整语气,模仿着19世纪末巴黎知识分子的腔调,“我是来自瑞士苏黎世的影像技术研究者青林,专程来观摩卢米埃尔兄弟的伟大发明,可惜途中马车颠簸,入场券不慎遗失。

若您能通融,我愿以我的研究笔记作为抵押,绝无打扰之意。”

雅克闻言,目光从记录仪上移开,接过我递去的“研究笔记”(实则是量子仪生成的复古纸张),翻了两页后,语气缓和了几分:“原来您是研究者,那便随我来吧。不过您的‘记录仪’需暂存前台,咖啡馆内禁止携带不明器械。”

我连忙应下,将量子仪伪装成金属怀表交给前台,跟着雅克穿过喧闹的大厅,走进地下室。这里空间不大,墙壁上挂着煤油灯,昏黄的光线中,两台木质装置格外显眼——左侧是一台带有镜头与摇柄的机器,右侧则连接着一块白色幕布,两位穿着西装的男子正围着机器忙碌。年长些的男子戴着圆框眼镜,手指在机器齿轮上轻轻拨动,神情严谨;年轻些的男子则手持螺丝刀,专注地调整镜头焦距,眼神中满是专注。量子仪的后台数据显示,他们正是奥古斯特·卢米埃尔(35岁)与路易·卢米埃尔(33岁),此时路易刚完成活动电影机的最后一次齿轮校准,而奥古斯特正在检查胶片卷轴的张力。

“奥古斯特先生,路易先生,这位是来自瑞士的青林先生,专程来观摩我们的放映。”雅克轻声介绍道。

奥古斯特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温和地笑了笑:“欢迎您,青林先生。来得正好,我们刚完成设备调试,您可以先看看这台‘活动电影机’的构造。”他指着左侧的机器,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它整合了拍摄、冲印与放映三种功能——前端的镜头负责捕捉影像,中间的齿轮传动系统控制胶片速度,后端的光源则将影像投射到幕布上,整个流程无需更换设备,只需一人操作即可。”

我走近机器,指尖轻轻触碰到木质外壳,感受到内部齿轮转动的细微震动。机器主体由橡木制成,表面打磨得光滑细腻,镜头是黄铜材质,刻有“卢米埃尔实验室1895”的字样,摇柄处缠着防滑皮革,下方的底座还装有可调节高度的支脚。最令人惊叹的是胶片传动系统——路易在齿轮上设计了“间歇运动机构”,通过凸轮控制胶片的停顿与移动,让每帧画面在幕布上停留0.04秒,恰好符合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避免了影像模糊。量子记录仪的后台突然弹出提示——“检测到实物样本:卢米埃尔活动电影机,整合拍摄\/冲印\/放映功能,胶片传动速度16帧\/秒,符合商业放映的稳定性要求,技术成熟度远超同期爱迪生团队的‘活动电影放映机’,为电影工业化奠定核心基础”。

“路易先生,”我指着机器侧面的冲印接口,忍不住问道,“我曾听闻爱迪生先生的团队也研发过动态影像设备,为何您的机器能同时实现三种功能?据我所知,爱迪生的装置需要单独的拍摄机与放映机,且无法自行冲印胶片。”

路易放下螺丝刀,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爱迪生先生的设备更适合实验室展示,他的‘活动电影放映机’一次只能供一人通过观景器观看,且胶片需送到专门的工坊冲印,无法满足大众观看的需求。”他拿起一卷胶片,对着煤油灯展开,“我们的机器从设计之初就注重实用性——拍摄时,摇柄转动带动胶片通过镜头,将影像记录在感光胶片上;冲印时,只需更换机器内的化学药剂盒,即可在同一台设备上完成显影与定影;放映时,再切换到光源模式,通过镜头将影像投射到幕布上。整个流程可在一天内完成,成本仅为爱迪生设备的三分之一。”

我心中一震,原来卢米埃尔兄弟的突破不仅是技术整合,更是对“大众传播”的深刻理解。他们没有像爱迪生那样将动态影像局限在实验室或私人沙龙,而是通过设备小型化、流程一体化,让电影从“精英玩具”变成了可商业化的大众娱乐。此时,地下室的入口传来脚步声,雅克匆匆走进来:“先生们,观众已经到齐了,大厅的幕布也已挂好,随时可以开始放映。”

奥古斯特点了点头,与路易一起将活动电影机搬到推车上,我则主动上前帮忙,跟着他们来到一楼大厅。此时的大厅已坐满了观众,约莫三十余人,有穿着礼服的贵族,有手持钢笔的记者,还有几位带着画板的艺术家。看到卢米埃尔兄弟推着机器走进来,观众们立刻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台木质装置。路易将机器推到幕布前,调整好镜头角度,奥古斯特则拿起一卷标有“《工厂大门》”的胶片,熟练地装入机器内,然后对观众们鞠了一躬:“尊敬的各位来宾,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展示‘活动影像’——它能捕捉现实中的动态,就像将时间装进了胶片里。现在,让我们开始吧。”

路易转动摇柄,机器发出轻微的“咔嗒”声,煤油灯的光线透过胶片,在白色幕布上投射出清晰的影像——画面中,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缓缓打开,工人们穿着工装,三三两两地走出厂门,有的推着自行车,有的提着饭篮,阳光洒在地面上,影子随着脚步轻轻晃动。观众们瞬间屏住了呼吸,大厅内鸦雀无声,只有机器的传动声与煤油灯的滋滋声。当画面中出现一匹拉着马车的马从厂门经过时,几位观众忍不住发出惊呼,甚至有人下意识地往后靠了靠,仿佛马车会从幕布中冲出来。

短短50秒的短片结束后,大厅内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位贵族激动地站起来:“太神奇了!这简直是魔法!我看到的不是画,是活生生的场景!”记者们则立刻围上来,纷纷提问:“卢米埃尔先生,这种‘活动电影’能记录城市风景吗?”“它的放映成本高吗?未来能在剧院里放映吗?”

奥古斯特笑着回答:“当然可以记录城市风景,我们已经拍摄了《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短片,接下来会为大家一一展示。至于成本,我们计划将每场放映的票价定为1法郎,让更多人能看到这种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