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站在旁边看,发现姬昊教剑跟教书一样,都很有耐心。他不骂嬴政,也不催他,而是一点点纠正他的动作,还会用生活里的例子解释——比如把劈剑比作扔石头,把刺剑比作射箭,让嬴政更容易理解。
练了半个时辰剑,嬴政满头大汗,却还不想停。姬昊把剑鞘递给他:“今日就练到这儿,再练下去,手臂该酸了。明日再教你‘刺’的动作,得循序渐进才行。”
嬴政虽然不情愿,却还是听话地把剑收起来。他走到石案前,拿起水囊喝了口水,又问姬昊:“先生,昨日你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什么意思啊?”
姬昊拿起一卷《孙子兵法》的竹简,递给嬴政:“就是说,打仗的时候,得知道自己的兵力、粮草,也得知道敌人的兵力、粮草,才能打赢。就像你跟别人下棋,得知道自己有多少棋子,也得知道对方有多少棋子,还得知道对方想走哪一步,才能赢。”
“那要是不知道敌人的情况呢?”嬴政追问。
“那就得去查。”姬昊说,“可以派探子去打听,也可以从敌人的行动里猜。比如敌人的炊烟多,说明兵力多;炊烟少,说明兵力少。这就是‘观敌料阵’,得用心观察才行。”
嬴政听得眼睛发亮,拿起竹简就翻:“先生,那你再给我讲讲怎么‘观敌料阵’!”
姬昊没拒绝,坐在石案旁,一边翻竹简,一边给嬴政讲解。他讲得很详细,还会结合自己知道的战事例子,比如哪次战役是因为摸清了敌人的情况才打赢的,哪次是因为没摸清情况才输的。嬴政听得入了迷,连侍从送来的点心都忘了吃。
青林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慨。在未来的历史课本里,嬴政总是以“始皇帝”的威严形象出现,谁能想到,他年少时也像个普通的孩子一样,会缠着老师问东问西,会因为学会了一个剑招而高兴半天?而姬昊,就像个普通的老师,耐心地教他知识,教他武艺,没有因为他是“公子”就阿谀奉承,也没有因为他年纪小就敷衍了事。
接下来的几天,青林天天跟着姬昊和嬴政,见识了姬昊更多的厉害之处。
他不光懂儒家的《诗》《书》,还懂道家的《老子》,甚至懂农家的耕种之术。有天嬴政问他:“先生,为什么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姬昊就带着嬴政去宫苑的小菜地,指着地里的蔬菜说:“春天暖和,种子容易发芽;夏天有雨,菜长得快;秋天凉快,菜就成熟了。这就是‘顺天时’,做什么事都得顺着规律来,不能急。”
他还懂天文。有天晚上,嬴政指着天上的星星问:“先生,那几颗连在一起的星星是什么?”姬昊就拿出天文竹简,给嬴政讲解:“那是北斗七星,像个勺子。不管天怎么转,北斗七星的位置都差不多,古人靠它来辨别方向,确定季节。比如斗柄指东,就是春天;斗柄指南,就是夏天……”
最让青林惊讶的是,姬昊还懂医术。有天嬴政练剑的时候不小心崴了脚,疼得直皱眉。姬昊赶紧扶他坐下,脱下他的鞋子,用手轻轻按揉他的脚踝,还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装着些草药,碾碎了敷在嬴政的脚踝上,用布条缠好。
“这是活血化瘀的草药,过两天就好了。”姬昊一边缠布条,一边说,“以后练剑要小心,要是摔倒了,先护住头和腰,别伤了要害。”
嬴政点点头,忍着疼说:“先生,您怎么什么都懂啊?”
姬昊笑了笑,摸了摸他的头:“我小时候,跟着师父走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学了很多东西。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自然就懂了。”
青林看着姬昊,心里满是敬佩。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能懂这么多知识,还能把这些知识教给嬴政,姬昊的学识和眼界,简直超出了时代的限制。他突然想起未来的学者总说,嬴政能有统一六国的远见,跟他早年的教育有关——现在看来,姬昊就是那个给嬴政“打开眼界”的人。
有天下午,青林正在整理姬昊的竹简,发现有一卷竹简上写着“天下一统”四个字,七个国家的位置。他刚想仔细看,姬昊就走了过来,把竹简收了起来。
“这是我跟政儿聊天下大势时写的。”姬昊说,语气很平静,“现在各国混战,百姓受苦,只有天下一统,才能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青林愣了一下:“先生,您觉得秦国能统一天下吗?”
姬昊看了他一眼,嘴角勾了勾:“能不能,要看后人。但政儿这孩子,有野心,有毅力,还有同理心——他知道百姓受苦,就不会像别的君主那样只顾自己享乐。只要他能坚持学下去,将来未必不能做成这件事。”
青林点点头,心里突然明白了——姬昊教嬴政学识和武艺,不只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公子,更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能统一天下、造福百姓的君主。他教嬴政《尚书》,是教他以德服人;教他《孙子兵法》,是教他审时度势;教他练剑,是教他强身健体、有自保之力;教他天文地理,是教他开阔眼界——这些,都是一个“天下之主”需要具备的能力。
接下来的日子,青林跟着姬昊和嬴政,见证了嬴政的成长。
嬴政念竹简越来越熟练,不仅能背,还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练剑也越来越厉害,“劈”“刺”“砍”“挡”的动作都很标准,还能跟姬昊对练几招;问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不再是简单的“是什么”,而是“为什么”“怎么办”。
有天,嬴政跟姬昊讨论“如何治理国家”,他说:“先生,我觉得治理国家,得有规矩,所有人都得遵守规矩,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这样才公平。”
姬昊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政儿说得对。规矩就像田里的田埂,没有田埂,水就会乱流,庄稼就长不好;没有规矩,国家就会乱,百姓就过不好日子。但规矩也得合情理,不能太苛刻,不然百姓会不服。”
嬴政认真地说:“我记住了,以后我要是治理国家,一定会定公平的规矩,让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青林站在旁边,看着嬴政认真的样子,心里突然有些感动。他知道,嬴政后来确实定了统一的法律,虽然有些严苛,但在当时,确实结束了各国混战的局面,让百姓有了安稳的生活。而这一切的起点,或许就是姬昊在咸阳宫的石案前,跟他说的这些话。
就在青林以为自己会在咸阳宫待很久的时候,时空穿梭仪的预警信号突然在他脑海里响起。他知道,自己该走了。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青林正在石案前帮姬昊磨墨,姬昊突然开口:“青林,你明日就要走了吧?”
青林愣了一下,手里的墨锭停了下来:“先生,您怎么知道?”
姬昊笑了笑,拿起一卷竹简递给青林:“你这孩子,虽然话不多,但眼神里总有股不属于这里的东西。这卷《孙子兵法》的竹简,你拿着,就当是个念想。以后不管到了哪里,都要记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先了解情况,再动手。”
青林接过竹简,入手沉甸甸的,是竹简特有的重量。竹简上还带着姬昊的手温,上面的字迹工整有力,是姬昊亲手写的。
“先生,谢谢您。”他哽咽着说,“谢谢您让我看到了这么多,学到了这么多。”
姬昊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不用谢。你能看到这些,也是缘分。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像政儿一样,有毅力,有同理心,这样才能做成事,才能让人信服。”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青林就拿着姬昊送他的竹简,站在了时空穿梭仪的坐标点上。他回头看了一眼咸阳宫的方向,宫苑里还没有动静,姬昊和嬴政应该还没起来——再过几年,嬴政就会回到秦国,开始他统一六国的大业;而姬昊,或许会继续留在赵国,或许会去别的地方,但他教给嬴政的知识和道理,会一直影响着嬴政,影响着整个中国历史。
白光闪过,青林的意识被拉回了时空历史研究院。他站在实验室里,手里还攥着那卷竹简,竹简的竹香还在,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
实验室里的同事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他这次穿越的情况。青林却没说话,只是把竹简放在实验台上,打开了记录设备。
他写道:“战国,咸阳宫,见姬昊授业于嬴政(时年十四)。姬昊学识渊博,通经史、晓天文、懂医理、善武艺,授嬴政《诗》《书》《孙子兵法》,教其剑招,更以生活之理喻治国之道,循循善诱,耐心至极。
姬昊授业,非唯传知识,更重育品性。教《尚书》,则喻‘克明俊德’以养德;教《孙子兵法》,则讲‘知己知彼’以明势;教剑,则嘱‘沉气稳腰’以练心。
见嬴政崴脚,亲敷草药;论天下大势,言‘天下一统方安百姓’,其心在民,其志在天下。
余来自未来,读史时多见嬴政‘暴君’之评,亦少见姬昊之名。
今亲见其师徒相处,方知嬴政年少时,曾有此等良师——不阿谀,不敷衍,以真才实学授业,以赤子之心育人。
姬昊之智,不在多识,在因材施教;其勇,不在能剑,在以微言启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