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青林感动的,是他亲眼看见刘恒处理一件“奢侈品”。
那天,有个地方官给刘恒送来了一块玉璧,说是当地的特产,让代王把玩。玉璧晶莹剔透,放在阳光下能看见里面的纹路,一看就价值不菲。侍卫把玉璧呈给刘恒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叹——这么好的玉璧,谁见了不喜欢?
可刘恒只是看了一眼,就把玉璧推了回去:“这玉璧虽好,但不能吃,不能穿,留着没用。你把它拿回去,换成粮食,分给受灾的百姓。”
地方官愣了一下,赶紧说:“代王,这是下官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
“心意我领了,但这玉璧我不能收。”刘恒的语气很温和,但态度很坚决,“现在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我拿着这么贵重的玉璧,心里不安。你要是真有心意,就多关心关心百姓,别总想着给我送东西。”
地方官没办法,只好拿着玉璧走了。看着他的背影,刘恒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大臣说:“百姓是根本,要是百姓过不好,我们这些当官的,就算穿金戴银,又有什么用?”
青林站在旁边,听得鼻子一酸。他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穿越时见到的秦二世——那个沉迷酒色、不管百姓死活的皇帝,再看看眼前的刘恒,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又暖又酸。
日子一天天过去,青林越来越适应代王府的生活。他不再是那个冷眼旁观的时空研究员,更像个真正的杂役,跟着老汉一起扫地、挑水、喂马,偶尔还会帮着宫女们补补衣裳。
有次晚上,青林在院子里喂马,看见刘恒提着一盏油灯,从书房里走出来。油灯的火苗很小,照得他的影子忽明忽暗。他走到马厩边,看着青林喂马,笑着问:“阿林,来代地多久了?想家吗?”
青林愣了一下,赶紧回答:“回代王,来了快半个月了,想家,但这里也挺好的。”
刘恒点点头,伸手摸了摸马的脖子,马很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手。“我也想家,”他轻声说,“我母亲还在长安,不知道她过得好不好。”
青林没敢接话,他知道,刘恒的母亲薄姬在宫中过得并不好,吕后对她一直很提防。
“等以后天下太平了,我就接母亲来代地,”刘恒接着说,眼神里带着一丝向往,“到时候,我就种点菜,养几匹马,跟母亲一起过日子,不用再管这些烦心事。”
青林看着他的眼睛,那里面没有权力的欲望,没有财富的贪婪,只有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这哪里是个未来的皇帝?分明就是个普通的年轻人,想和家人过安稳日子。
就在青林以为自己会在代王府待很久的时候,变故发生了。
那天早上,青林刚起来,就听见前院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他跟着老汉跑出去,看见几个穿着官服的人,正跪在地上,对着刘恒行礼:“代王,京城传来消息,大臣们已经平定诸吕之乱,请代王即刻进京,继承大统!”
刘恒愣住了,手里的扫帚掉在地上。他看着那些官员,半天没说话,眼神里有惊讶,有疑惑,还有一丝不安。
“代王,这是天意,也是民心!”为首的官员激动地说,“天下百姓都盼着代王能登基,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刘恒蹲下身,捡起地上的扫帚,轻轻拍了拍上面的灰尘,才缓缓开口:“我何德何能,能继承大统?京城之事,还是容我再想想。”
接下来的几天,代王府里忙得不可开交。官员们一遍遍地劝说刘恒,侍卫们忙着收拾行李,宫女们则在缝补刘恒的衣裳——因为他说“进京路上不用带新衣裳,这些旧的能穿”。
青林看着忙碌的人群,心里知道,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刘恒即将成为汉文帝,开启“文景之治”的序幕。而他,也该离开了。
果然,在刘恒准备启程进京的前一天晚上,青林的视网膜上再次出现了熟悉的数据流,神经接驳端口传来轻微的震动——青铜方镜的时空通道要关闭了。
他最后一次来到书房,看见刘恒正在收拾竹简。他把那些卷了边的竹简整齐地放进箱子里,又把那支磨平了笔杆的毛笔放进笔袋,动作依旧小心翼翼。
“代王,”青林忍不住开口,“您要进京了,以后……还会记得这里吗?”
刘恒抬起头,看见青林,笑了笑:“当然记得。这里有我种的菜,有我喂的马,还有你们这些好人。就算到了京城,我也不会忘了这里的日子。”
他顿了顿,又说:“不管到了哪里,节俭不能忘,百姓不能忘。要是忘了这些,就算当了皇帝,也迟早会失去民心。”
青林点点头,眼睛有些湿润。他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不能告诉刘恒自己来自未来,不能告诉他人会成为名垂青史的好皇帝,只能默默地看着他,把他的样子记在心里。
白光再次闪过,青林的意识被拉回了实验室。他站在原地,看着悬浮在半空中的青铜方镜,镜面已经恢复了平静,幽蓝的数据流缓缓流转,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他走到控制台前,打开了记录设备,手指却迟迟没有落下。他不想用冰冷的文字记录这次穿越,不想把刘恒写成历史书上那个“节俭皇帝”的符号——他想记住的,是那个早上打太极、中午吃粗粮馒头、晚上喂马的年轻人,是那个把玉璧换成粮食、把鸡蛋分给侍卫、把破衣裳补了又穿的代王。
过了很久,青林才慢慢开始写:“高后八年,代地,见代王刘恒。其衣绨衣,食粗粮,居陋室,却心系百姓。送炭时,忧炭多占百姓份额;得玉璧,愿换粮食济灾民;见衣裳破,曰‘补补仍可穿’。无王公之骄,有布衣之善。
余来自未来,见惯奢靡,初不解其俭,后知其心——非为省财,实为百姓。百姓饱,则君安;百姓暖,则国稳。此乃仁君之道,亦是治国之本。
他日刘恒登基,号文帝,行节俭,轻徭薄赋,开创文景之治。余信,其初心未改,终其一生,皆为百姓。
此次穿越,非为观史,实为见人——见一个心里装着百姓的好皇帝,见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写完这些,青林关掉记录设备,走到窗边。外面的天空依旧灰蒙蒙的,但他的心里却亮堂堂的。
他想起了刘恒说的“节俭不能忘,百姓不能忘”,突然觉得,自己作为时空研究员,不仅仅是要记录历史,更要把这些历史里的温暖和善意带回来,告诉未来的人们——不管时代怎么变,有些东西永远不能变,比如对百姓的关心,比如对节俭的坚守。
青铜方镜还在实验室里悬浮着,幽蓝的数据流缓缓流转。
青林知道,下次穿越,它还会把自己送到某个历史节点。
但他永远不会忘记,在高后八年的代地,他见过一个穿着粗布衣裳、吃着粗粮馒头的代王,那个让他感动到流泪的、真正的“布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