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用铁轨铺的路,上面跑火车,比马跑得快多了,一次能拉好多货。”青林尽量说得简单,“以后您的商号,不光能做国内生意,还能把云南的药材、茶叶卖到英国、法国去。”
王炽眼睛一亮,拿起毛笔在商路图上画了条线:“要是真有这东西,咱们以后的生意可就做大了!茂之,你看咱们能不能先攒钱,等以后铁路通了,咱们就把商号开到国外去?”
席茂之虽然半信半疑,但看着王炽认真的样子,还是点了点头:“行,我信你。咱们先把昆明的铺面盘下来,一步一步来。”
中午吃饭的时候,王炽请青林吃了碗米线,还加了个荷包蛋。“你这同乡挺有意思,知道的事不少。”席茂之边吃边说,“不过他说的铁路,我还是有点不信,哪有比马还快的东西?”
“慢慢来,总会有的。”王炽喝了口汤,“我当年捡破烂的时候,也没人信我能开商号,现在不也做起来了?只要敢想、敢干,总有成的一天。”
下午,王炽带着青林去街上收药材。路上,青林看见有人在卖破烂,一堆旧铜器里混着个破铃铛。王炽走过去,拿起铃铛看了看:“这铃铛是铜的,我给你五个铜钱,怎么样?”
卖破烂的人赶紧点头:“行,您给吧,这破玩意儿也没人要。”
王炽把铃铛揣进兜里,对青林说:“这铃铛看着旧,其实是老物件,熔了能做铜器,卖了能赚两个子儿。我当年就是这么一点点攒钱的,不管东西多破,只要有用,就不能放过。”
青林想起历史书里说,王炽特别会发现商机,哪怕是别人眼里的废品,到他手里也能变成钱。他忍不住问:“您那时候收破烂,有没有遇到过特别难的时候?”
王炽叹了口气:“怎么没有?有一次在重庆,收了一批铜器,路上遇到土匪,差点把命丢了。后来我就想,做买卖不能只靠胆子大,还得讲信誉。我跟客户说什么时候交货,就一定按时交,哪怕自己吃亏,也不能失信。慢慢的,大伙都愿意跟我做生意,商号的名声也就起来了。”
正说着,突然有人跑过来:“王掌柜,不好了!您运到重庆的蜀锦被雨淋湿了,客户要退货!”
王炽脸色一变,赶紧往商号跑。青林跟着他,心里也替他着急。到了商号,只见几匹蜀锦堆在地上,边角都湿了,颜色也有点晕开。
客户是个穿绸缎的商人,见了王炽就嚷嚷:“王兴斋,你这货怎么回事?湿成这样,我怎么卖?赶紧退钱!”
王炽蹲下来,摸了摸蜀锦,又看了看天色:“李掌柜,实在对不住。这雨来得太急,伙计没来得及盖油布。这样,我给您换一批新的,再赔您十两银子,弥补您的损失,您看行不行?”
李掌柜愣了一下,没想到王炽这么爽快:“行,那我就等你新货。”
客户走后,伙计急得直跺脚:“掌柜的,咱们这批蜀锦是刚从四川运回来的,换一批再赔银子,咱们这月就白干了!”
“没事。”王炽拍了拍伙计的肩膀,“信誉比银子重要。这次亏了,下次赚回来就是。要是失信了,以后谁还跟咱们做生意?”
青林看着王炽,突然明白他为什么能成为“钱王”了。不是因为他会赚钱,而是因为他懂人心、讲信誉。就像手机里写的,后来“同庆丰”商号能遍布全国,靠的就是“诚信”两个字。
晚上,王炽在灯下算账,青林在旁边看。突然,青林的手机闪了一下,屏幕上弹出个提示:“时空能量不足,即将返回原时空。”
“我……我得走了。”青林心里有点舍不得,“王先生,您以后一定会成为特别厉害的商人,您的商号会传遍全国,您的名字也会被后人记住。”
王炽放下毛笔,从抽屉里拿出个铜钱,递给青林:“这个给你,算是谢你帮我搭把手。不管你要去哪,都记住,做人做事,得实在,别耍小聪明。”
青林接过铜钱,感觉手里沉甸甸的。手机屏幕越来越亮,他最后看见的,是王炽又拿起红木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账,灯光照在他脸上,满是认真的样子。
再睁眼时,青林还蹲在废品站的铁皮柜前,手里攥着个铜钱,上面刻着“光绪通宝”,边缘磨得发亮,跟王炽给他的那个一模一样。
他赶紧拿出手机,搜“王炽”,资料里写着:“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虹溪人,红顶商人,民间称‘钱王’,英国《泰晤士报》将其列为百年来世界第四富有的人,唯一靠收废品起家的富豪……”
青林看着屏幕,突然笑了。
他想起王炽说的“做人要实在”,想起他在灯下算账的样子,想起他对未来的憧憬。
原来,不管是百年前的“钱王”,还是现在的普通人,想要做成一件事,靠的都是“肯干”和“诚信”。
他把铜钱揣进兜里,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废品站里的塑料瓶和旧家电还在,但青林觉得,这些“破烂”里,好像藏着无数的可能——就像当年王炽手里的那些铜片,只要肯用心,总能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走在回家的路上,青林看见路边有个收废品的老人,正蹲在地上整理旧报纸。
他走过去,帮老人把报纸捆好,还跟老人聊起了王炽的故事。
老人听完,笑着说:“原来还有这么厉害的收废品的?那我也得好好干,说不定以后也能有点出息。”
青林看着老人,突然觉得,王炽的故事从来没有结束。
那些关于“坚持”和“诚信”的道理,就像一颗种子,在不同的时代里,生根发芽,传给一个又一个人。
他摸了摸兜里的铜钱,仿佛还能感受到王炽手心的温度。
原来,穿越时空遇见的不只是历史,还有那些能让人一辈子记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