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329章 画银河

第329章 画银河(1 / 2)

画到第三年,星图终于有了雏形。

三丈长的麻纸上,红、黑、蓝三色星点密密麻麻,用墨线连起来,像幅巨大的星座图。

陈卓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趴在图上看,有时能对着一个星点瞅半个时辰,连小吏送来的早饭都凉透了。

\"您这是在跟星星聊天呢?\"青林帮他把凉掉的粥热了热,端过去时见他正用指甲在\"北斗七星\"旁边划着什么。

\"在想这颗辅星。\"陈卓指着斗柄附近一个不起眼的蓝点,\"巫咸说北斗有八颗星,这颗辅星最暗,石氏和甘氏都没提过。

我去年冬天看见过一回,今年就找不着了,你说该不该留?\"

青林凑近看,那蓝点小得像针尖,不仔细瞅根本看不见。\"是不是您看花眼了?\"

\"也有可能。\"陈卓拿起毛笔蘸了点清水,在蓝点上轻轻一抹,留下个淡淡的水痕,\"先做个记号,等冬天再找。要是再看见,就留下;看不见,就擦了。\"他突然笑了,\"治学就得像筛沙子,多筛几遍才能把土抖干净。\"

这天下午,甘氏学派的后人甘不韦来了。这人四十多岁,总爱穿件绣着星图的袍子,进门就盯着案上的星图直皱眉:\"陈太史,我咋瞅着你这'角宿'画偏了?按我家传的星经,该再往东半寸。\"

陈卓早有准备,从书架上抽出一卷竹简:\"你看我这三年的观测记录,每月十五测一次,角宿距北极星的角度都在这儿记着呢。\"他拿铜尺在图上量了量,\"半寸之差,可能是你家星经传抄时画歪了。\"

甘不韦脸涨得通红,从怀里掏出个布包:\"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青铜星盘,您看看上面的刻度!\"

青林凑过去看,那星盘上刻着细密的纹路,中间镶着块水晶,透过水晶看太阳,能在地上投出个亮斑。陈卓把星盘对准太阳,调整了半天,突然点头:\"你这星盘确实准,但角宿是恒星,位置不会变,变的是咱们观测的角度。\"他拉着甘不韦到院子里,指着浑天仪,\"你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觉得偏东?换个角度再看——\"

等甘不韦透过浑天仪的铜管看完,终于松了口气:\"还真是我看错了!陈太史,我服了!\"他突然作揖,\"我家藏着甘氏亲手画的星图,明天送过来,说不定能帮您补几颗星。\"

陈卓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那可太好了!我正愁甘氏的'天津'九星只找着七颗呢。\"

青林看着他俩凑在星图上比划,突然觉得这场跨越百年的学术争论,不是靠吵架解决的,而是靠一次次抬头看天,一次次弯腰量图。就像两个木匠比谁的桌子做得直,最后得拿尺子说话。

暗夜里的星

入秋后的一个晚上,突然刮起了大风,院子里的浑天仪被吹得哐当响。陈卓披着衣服就往外跑,青林跟着他,只见那铜制的圆环被吹得歪歪扭扭,铜管也折了根。

\"快拿绳子捆住!\"陈卓指挥着弟子们,自己爬到架子上扶着圆环,风把他的袍子吹得像面旗子。\"千万别让它倒了,这是上个月刚从洛阳运来的,全吴国就这一台!\"

折腾到后半夜,风才算停。陈卓下来时,手上被划了道口子,血滴在星图上,晕开个小红点,正好落在\"心宿二\"的位置。

\"可惜了我的星图。\"他看着那红点,突然笑了,\"倒像是心宿二自己亮起来了。\"

青林帮他包扎伤口时,发现他指甲缝里全是铜锈和泥土。\"您这图都画三年了,咋还这么上心?\"

\"你不懂。\"陈卓望着窗外的星空,\"这图不光是给皇上看的,是给后人看的。将来有人指着星星问,这颗叫啥,那组是啥,得有个准谱。就像建房子得打地基,我这星图就是给天文打地基。\"他突然咳嗽起来,咳得直不起腰,\"前几年在蜀国观测,染上了风寒,一到刮风天就犯。\"

青林这才想起,陈卓年轻时为了收集三家星图,跑遍了魏蜀吴三国,光是在蜀国的观星台就待了五年。那些竹简上的星点,都是他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

\"您跑那么多地方干啥?\"

\"就像采果子。\"陈卓指着书架,\"魏国的石氏星图在洛阳长得最好,蜀国的巫咸星经在成都结得最甜,吴国的甘氏星录在建业最饱满,我得一颗颗摘回来,才能酿成蜜。\"他拿起颗从蜀国带来的花椒,\"你尝尝这个,蜀地的花椒比咱这儿的麻,星星也一样,不同地方看,亮度都不一样。\"

青林放进嘴里嚼了嚼,麻得直吐舌头。陈卓笑得直拍桌子:\"你看,不亲自尝尝,咋知道有多麻?观星也一样,不到实地看,咋知道星星在不同地方的样子?\"

那天晚上,陈卓没去修浑天仪,而是拉着青林在案几上画星。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星图上,那些红黑蓝的星点像活了过来,在纸上慢慢移动。

\"你看这'银河'。\"陈卓用手指着一条由无数蓝点组成的带子,\"巫咸叫它'天河',石氏叫'银汉',其实就是无数颗小星星凑在一块儿。\"他突然压低声音,\"我总觉得,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星星,不是不存在,是藏在银河后面睡着了。\"

青林想起科技馆里的天文照片,银河确实是由亿万恒星组成的。两千年前的陈卓,虽然没望远镜,却凭着肉眼和想象,触摸到了宇宙的真相。

星图上的加减法

冬天来时,星图已经画得差不多了。陈卓开始做最后的核对,手里拿着三个木牌,分别写着\"石氏\"、\"甘氏\"、\"巫咸\",每核对一组星就把相应的木牌翻过来。

\"现在多少组了?\"青林帮他数着翻过来的木牌。

\"281组。\"陈卓翻着竹简,\"还差两组就够283组了。一组是甘氏的'钩钤',说是在房宿旁边,我找了半年没找着;另一组是巫咸的'天厨',说是在紫微垣外,也没见着。\"

正说着,甘不韦突然闯进来,手里举着个火把,冻得直跺脚:\"陈太史!我找着'钩钤'了!\"他从怀里掏出张麻纸,上面用朱砂画着两颗小星,\"昨晚我在屋顶看房宿,突然发现旁边多了两颗暗星,跟我祖传星图上的位置一模一样!\"

陈卓赶紧铺开星图,用铜尺量了量,突然拍了下桌子:\"就是它!我以前总在月初看,月光太亮把它盖住了!\"他拿起红笔,小心翼翼地在房宿旁边点了两个点,\"第282组齐了!\"

青林看着那两个小红点,突然觉得它们像两颗迟到的种子,在陈卓的耐心等待下终于发了芽。

过了几天,那个送龟甲来的老吏又来了,手里捧着个陶罐:\"太史,这是我在会稽山挖的,您看看上面的花纹。\"

陶罐上刻着些星点,连起来像个厨房。陈卓盯着看了半天,突然站起来:\"这是'天厨'!你看这位置,正好在紫微垣外,跟巫咸说的一样!\"他跑到星图前,用蓝笔在相应的位置点了三颗星,\"283组,齐了!\"

老吏挠着头笑:\"我就觉得这花纹怪好看的,没想到还有这用处。\"

陈卓突然对着老吏作揖:\"多亏您了!这星图要是缺了它,就像宴席上少了厨子,不完整。\"

青林数了数星图上的星点,红的625颗,黑的441颗,蓝的398颗,加起来正好1464颗。他想起手机里存的现代星图,肉眼可见的恒星数量差不多就是这个数,而且位置偏差不到一度。在没有任何精密仪器的年代,这简直是个奇迹。

\"您咋测这么准?\"

\"靠步测。\"陈卓指着院子里的圭表,\"从圭表到浑天仪是三十步,我站在中间看星星,记下它在浑天仪圆环上的刻度,再换算成步数。就像量布,一尺一尺量,总能量准。\"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些小石子,\"这是我记星位的'算盘',一颗石子代表一步,攒了三年,够铺满整个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