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240章 见证信念

第240章 见证信念(1 / 2)

蓝光第五次漫过视野时,青林正对着伏打电堆的铜锈出神。

那层暗绿色的氧化膜下,仿佛还流动着十八世纪的微弱电流,下一秒就被西伯利亚的寒风灌得呛咳——这次的落地带着金属撞击的钝响,他摔在结着薄冰的混凝土跑道上,眼前是高耸的钢铁支架,像一柄刺向天空的长矛。

空气里弥漫着煤油和液氧的味道,凛冽而刺鼻。

远处的厂房亮着昏黄的灯,几个穿着厚重羽绒服的人正围着图纸争论,俄语的卷舌音混着风啸,像某种粗糙的机械运转声。一个戴皮帽的男人注意到他,军靴踏在冰上“咔哒”作响,胸前的红星徽章在暮色里闪着光。

“你是谁?怎么闯进来的?”男人的俄语带着生硬的口音,青林竟能模糊听懂,像是穿越赋予的本能翻译。他的肩章上有三颗星,腰间别着的手枪套结着霜花。

“我是……技术顾问。”青林急中生智,指了指远处的钢铁支架——那分明是火箭的发射架,“从东方来的。”

男人皱起眉,拽着他的胳膊往厂房走。穿过挂着“保密”标牌的铁门,青林看见一群人正围着一枚银灰色的圆柱体,直径约一米,顶端顶着个锥形的脑袋,表面印着红色的镰刀锤子标志。

“科罗廖夫同志,这有个自称顾问的人。”皮帽男人把他推到一个瘸腿的中年人面前。那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左手缠着绷带,正用铅笔在图纸上涂改,眼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却亮得惊人。

“顾问?”科罗廖夫放下铅笔,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哪个部门派来的?我怎么不知道?”他的目光扫过青林的冲锋衣,落在袖口磨破的地方,“你的制服呢?”

青林的心沉了下去。科罗廖夫——苏联航天的总设计师,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的缔造者。他看着图纸上火箭的尾焰曲线,突然发现了致命的问题:燃料泵的设计存在湍流死角,会导致推力不稳定。

“R-7火箭的燃料泵有问题。”青林脱口而出,抓起铅笔在图纸上画了个螺旋形的叶轮,“这里,叶片角度太陡,液氧和煤油混合时会产生气泡。”

厂房里突然安静下来,只有暖气管道“滴答”漏水的声音。科罗廖夫慢慢直起身,瘸腿在地面拖出轻微的刮擦声。“你怎么知道燃料泵的结构?”他的声音压得很低,“这是最高机密。”

青林指着图纸边缘的燃料流量公式:“这个参数错了,雷诺数超过临界值时,湍流会让推力损失15%。”他随手写出修正后的公式,笔尖在纸上划出清晰的轨迹,“把叶片角度从45度改成30度,边缘做圆角处理,能消除气泡。”

科罗廖夫盯着公式看了半晌,突然对皮帽男人说:“把他带到我的办公室。”转身时,青林看见他耳后有块明显的疤痕——那是斯大林时代的集中营留下的烙印。

办公室里堆满了火箭模型,墙上挂着轨道计算图。科罗廖夫给青林倒了杯滚烫的茶,茶缸上印着“为了祖国”。“你是美国人派来的间谍?”他突然问,手指敲着桌面。

“我来自比美国更远的地方。”青林喝了口茶,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那里的人已经能把人送到月球,还能让卫星在火星上行走。”

科罗廖夫的手抖了一下,茶水溅在桌面上。“火星?”他猛地凑近,眼镜片几乎贴到青林脸上,“真的能做到?”

“能。”青林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个东西——那是他从现代带来的U盘,外壳印着太阳系行星图,“这东西能存下比整个图书馆还多的知识,包括如何让卫星脱离地球轨道。”

科罗廖夫把U盘翻来覆去地看,显然无法理解这个小塑料块的用途。但他没再追问,只是把燃料泵的图纸推过来:“明天早上,工厂要重新生产叶轮。你留在这里,指导他们修改模具。”

那个晚上,青林在车间里度过。工人们用砂轮机打磨新的叶轮,火花在冷空气中炸开又熄灭。科罗廖夫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检查每个零件,偶尔停下来和青林讨论轨道参数。当第一缕晨光透过车间的高窗照进来时,新的燃料泵已经安装完毕,叶片在灯光下泛着金属的冷光。

“还有三天就要发射了。”科罗廖夫望着窗外的发射架,上面的R-7火箭像沉睡的巨蟒,“美国人说他们会第一个把卫星送上天。”

青林知道历史的结局,但他更清楚过程的凶险。R-7火箭的第三级发动机容易过早关机,原定的轨道近地点只有223公里,稍有偏差就会坠入大气层。“轨道参数需要调整。”他在轨道图上画了个更大的椭圆,“近地点提高到290公里,远地点保持940公里,这样即使发动机提前关机,也能维持至少三个月的轨道。”

科罗廖夫咬着铅笔头,手指在计算尺上飞快滑动。“会增加燃料消耗。”他算出结果后皱眉,“第三级可能撑不住。”

“可以减少卫星的重量。”青林指着那个银灰色的圆柱体,“‘斯普特尼克’原本装了太多仪器,其实只需要一个无线电发射器和电池就够了。让世界听到它的信号,比什么都重要。”

这正是历史上“斯普特尼克1号”的精简逻辑,青林只是提前点破了这层窗户纸。科罗廖夫沉默了片刻,突然对助手喊道:“把卫星里的气压计拆下来!还有那些温度计,全拆掉!”

发射前一天,意外还是发生了。液氧储存罐的阀门冻住了,无法加注燃料。工程师们用热水浇了两个小时,阀门还是纹丝不动。科罗廖夫的脸冻得发紫,拐杖在冰上戳出一个个小坑。

“用液氮反冲。”青林突然说,“液氮的沸点比液氧低,喷在阀门上会让结冰的水分升华,同时不会影响阀门的金属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