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打看着发红的铜丝,突然大笑起来:“伽伐尼看到这个会发疯的!这不是动物电,是金属和液体产生的力量!”他转身在纸上飞快地写着,嘴里念叨着“电势”“电流”之类的词。
青林坐在壁炉边,看着跳动的火焰,突然想起现代社会随处可见的电力设备。手机、电脑、电灯……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源头竟藏在这间十七世纪的厨房里,藏在这些陶罐和金属片的组合里。
有天晚上,伏打带着青林去参加佛罗伦萨科学院的聚会。学者们围坐在烛台旁,讨论着最新的发现。当伏打展示他的电堆,让铜丝发红时,全场都沸腾了。
“这是魔法!”一个留着长胡子的学者叫道。
“不,是科学。”伏打骄傲地说,“是金属在液体中产生的电流。”他把青林拉到身边,“这位东方朋友给了我很多启发。”
青林被问了许多问题,他尽量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解释:“电流就像水流,金属是河道,液体是推动水流的力量。”他没敢提电子或原子,只是用简单的类比描述着。
聚会结束后,伏打在月光下对青林说:“我想做一个更紧凑的电堆,不用这么多陶罐。或许可以把锌片和铜片叠起来,中间夹着浸过盐水的布。”
这正是历史上伏打电堆的最终形态。青林点点头:“布要压实,让液体充分接触金属。”他想起电池的电极间距,“锌片和铜片的大小要一样,接触面积越大,电流越强。”
接下来的几周,他们忙着制作这种叠层电堆。伏打找来木匠,做了个木框固定金属片,又让妻子帮忙缝制了许多麻布片,浸在盐水里备用。当他们把一百片锌片和铜片交替叠起,中间夹着浸盐布时,整个装置像块厚重的砖头,散发着金属和盐水的气味。
“该试试了。”伏打深吸一口气,用两根铜导线分别连接电堆的顶端和底部。当他把导线两端靠近时,一道明亮的火花“啪”地一声炸开,比之前强了十倍不止。
“成功了!”伏打激动地抓住青林的胳膊,“我们可以用这个做什么?”
青林望着窗外的夜空,星光稀疏。他想起电灯发明的那一刻,人类终于驱散了黑暗。“可以用来照明,”他说,“用电流加热某种金属丝,让它发光,比蜡烛亮得多。”
伏打摇摇头:“这太遥远了。但我可以把这个发现告诉全欧洲的科学家,让他们一起研究。”他拿起纸笔,开始写信给伦敦皇家学会和巴黎科学院,字里行间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青林知道,伏打电堆的发明会引发电学革命,为后来的电磁学、电化学奠定基础。而他,只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上,轻轻推了一把。
这天清晨,青林在伏打的花园里发现了那道熟悉的蓝光。它藏在月桂树的阴影里,像一块融化的蓝宝石,边缘随着微风轻轻波动。他知道,该离开了。
他走进实验室时,伏打正在绘制电堆的结构图。晨光透过窗户,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我要走了。”青林说。
伏打手里的羽毛笔顿了一下,墨水在纸上晕开一个小点儿。“我猜到了。”他放下笔,从抽屉里拿出个小盒子,“这个送你。”
盒子里是一组微型电堆,用十片小金属片叠成,外面包着皮革,像个精致的小匣子。“这是最完美的一组,能产生稳定的电流。”伏打把盒子塞进青林手里,“记住,电流是连接不同世界的桥梁。”
青林握紧盒子,里面的金属片微微发烫,像揣着一颗跳动的心脏。“谢谢您,先生。”他说,“您的名字会被永远记住的。”
伏打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我更想知道,这电流最终能走到哪里。”
青林走出小楼,三角梅的花瓣落在他肩头。他回头望了一眼,伏打正站在窗口,手里举着他的电堆,对着晨光仔细观察,仿佛想从那金属片的缝隙里,找到通往未来的路。
蓝光包裹过来时,青林最后看到的,是伏打镜片上反射的阳光,像一道微小的电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再次睁开眼,实验室的LEd灯发出柔和的光。青林打开那个皮革盒子,微型伏打电堆静静地躺在里面,金属片上的铜锈带着岁月的痕迹。
他拿起万用表,表笔轻轻接触两端——屏幕上显示出0.8伏特的电压,微弱却稳定,像几百年前那个清晨,在佛罗伦萨的厨房里跳动的火花。
手机提示音响起,是条科技新闻:“新型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记录,有望替代传统锂电池。”青林看着新闻里的电池结构图,突然笑了。
从伏打的陶罐电堆到现代的固态电池,人类对电能的探索,从来都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电流,从十七世纪的厨房,一直流到遥远的未来。
他把伏打送的小电堆放进展示盒,和莱特兄弟的徽章、汉代的麻纸、列文虎克的镜片放在一起。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这些跨越时空的物件上流转,像一道无形的电流,连接着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灵魂。
青林知道,他的旅程或许还没结束。
但无论下一次穿越到哪里,他都会记得,那些改变世界的力量,往往始于一个简单的念头,一个大胆的尝试,和一双愿意触摸未知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