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指着落日:“它明天还会升起吗?”
“会。”
“花谢了,明年还会开吗?”
“会。”
“那你说,落日是消失了,还是换了一种形态?”僧人目光深邃,“生死就像昼夜交替,本是自然规律。人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执着于‘我’的存在。其实,‘我’就像这水流,每一刻都在变化,从未有过固定的形态。”
青林想起现代科学说的能量守恒,物质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转化形态。或许,生死也是一种转化?
“那有永恒的东西吗?”
“有。”僧人肯定地说,“变化本身就是永恒。你看这山,看似不变,其实每时每刻都在风化;你看这云,聚散无常,却从未离开天空。所谓永恒,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顺应变化中的那个本源。”
青林望着僧人,忽然明白为何千百年来,人们会追寻达摩的智慧。他谈论的不是玄奥的理论,而是最朴素的生命真相。
四、关于修行,关于生活
夜幕降临,星子渐次亮起。青林感到一丝寒意,僧人将自己的袈裟披在他身上,带着淡淡的草木香。
“师父,修行一定要像您这样,在山崖上静坐吗?”青林问道,他很难想象自己能放下世俗生活,去深山修行。
“修行不在形式,而在日用。”僧人说,“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工作时好好工作,这就是修行。世人总想着脱离生活去修行,却不知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道场。”
青林想起自己吃饭时总在看手机,睡觉时总在想心事,工作时总在抱怨,原来自己一直在错过修行的机会。
“可生活中有那么多无奈,该如何应对?”
“就像这山应对风雨,不抗拒,不逃避,坦然接受。”僧人指着夜空,“你看星星,不会因为乌云遮挡就消失,只是暂时看不见罢了。心也是如此,只要守住本心,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安然度过。”
五、离别与启示
天快亮时,青林感到一阵熟悉的眩晕。他知道,自己该离开了。
“师父,我该走了。”青林站起身,深深鞠躬。
僧人点点头,递给青林一片菩提叶:“记住,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别忘了观照自己的心。心明了,路就明了。”
青林握紧菩提叶,叶片温润,仿佛带着僧人手心的温度。他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沉默。
眩晕感越来越强,他最后望了一眼面壁的僧人,看他重新转过身,融入晨曦中的山崖,仿佛与山石融为一体。
再次睁开眼,青林发现自己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手机屏幕亮着,显示着未读消息,一切都和穿越前一样,又似乎有些不同。
他摊开手心,那片菩提叶竟真的躺在那里,叶脉清晰,带着淡淡的清香。
青林深吸一口气,第一次认真听办公室里的声音:键盘敲击声、窗外的鸟鸣、同事的交谈声……这些以前被他忽略的声音,此刻却如此清晰。
他打开文档,开始工作,不再想着升职加薪,只是专注于眼前的每一个字。他发现,当自己沉静下来,工作似乎也没那么难了。
午休时,他没有刷手机,而是慢慢咀嚼每一口饭菜,感受食物的味道。下午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他没有烦躁,而是想起僧人的话:像山一样,坦然面对。
下班路上,青林看着车水马龙,忽然觉得这个喧嚣的世界,也有着它独特的禅意。只要守住内心的澄明,在哪里都是修行。
他握紧手中的菩提叶,知道自己带回的,不仅是达摩的智慧,更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在当下,在眼前,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照见本心,安然前行。
那片菩提叶后来被青林夹在日记本里,每当他感到迷茫烦躁时,就会翻开看看。
他知道,达摩祖师的智慧,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就在身边,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等待着被看见,被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