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起身踱到台边,月光漫过他的衣襟:\"你看这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古人说'月有阴晴圆缺',可谁又说得清,这圆缺里藏着多少人的聚散?\"风掀起他的衣摆,带起几片桂叶,\"我今夜站在台上,见着城里的灯火渐次熄灭,想起子由当年在汴京陪我读书,冬夜围炉煮芋,芋香混着墨香......\"他的声音轻了些,\"人这一辈子,总想着'归去',可'归去'到底是归向何处?\"
青林忽然想起现代人常说的\"精神原乡\"。他望着苏轼微颤的睫毛,忽然明白为何千百年后的人读他的词,总觉得能触到自己的影子——原来有些困惑,跨越千年仍未改变。
\"先生可是怕'高处不胜寒'?\"青林问。
苏轼转头,眼中泛着清光:\"小友倒懂我。\"他指了指月亮,\"都说天上宫阙好,可若真住在那里,没有人间烟火的暖,没有兄弟围炉的笑,再高的楼阁,也不过是个冰窖。\"他仰头饮尽杯中酒,\"我今夜站在超然台上,倒觉得这人间的月光更亲。你看那檐角的铜铃,被风一吹,叮铃作响;你看那阶下的桂树,落了满地的香。这些,才是活色生香的日子。\"
青林忽然注意到案头的蜜橘。苏轼剥了一瓣递过来,果肉饱满,甜得纯粹:\"子由最爱吃这个。去年他托人捎来的蜜橘,我在密州存了半瓮。\"他的指尖摩挲着橘皮的纹路,\"人总说'人有悲欢离合',可这'悲欢'里,藏着最真的情感。就像这蜜橘,甜是因为有酸的对比;就像这月亮,圆是因为有缺的遗憾。\"
他忽然握住青林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岁月传来:\"小友,你可知道,我写这首词时,心里原是乱的。可写着写着,就明白了——有些事,不必强求圆满。就像今晚的月亮,就算此刻是缺的,等它圆的时候,人间不知又有多少新的故事。\"
风更紧了些,吹得烛火摇晃。青林望着苏轼鬓角的白发,忽然想起后世评价:\"苏轼的词,既有儒家的担当,又有道家的超脱,更有佛家的释然。\"此刻方知,这些评价不是空泛的标签,而是一个人在命运的颠簸中,一点点淬炼出的智慧。
\"先生,\"青林轻声问,\"若您生在今日,会如何?\"
苏轼笑了:\"生在今日又如何?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人还是那样的人。我依旧会站在高处,望着人间烟火,想着远方的兄弟。或许会写不同的词,但心里的那点热乎气,是不会变的。\"
他起身推开窗,月光如瀑倾泻而入。青林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密州的城郭在月色中若隐若现,家家户户的灯火渐次熄灭,唯有天上的月亮,始终圆满如初。
\"小友,你看,\"苏轼指着月亮,\"它照过盛唐的长安,照过北宋的密州,也会照见千年后的你。这月亮,就是我们的眼睛,也是我们的心。\"
青林忽然懂了。所谓\"千里共婵娟\",从来不是说相隔千里的人能看到同一个月亮,而是说,无论相隔多远,我们心里都装着同一轮月亮——装着对团圆的渴望,装着对彼此的牵挂,装着对人间烟火的热爱。
东方渐白时,青林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现代的书斋。案上的宋刻本还在,只是那半枚桂叶,不知何时变成了完整的。他翻开书,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字迹旁,多了行淡墨的小字:\"月是照见人心的镜,亦是连接古今的桥。\"
后来青林常说,他见过最动人的风景,不是高山大海,而是苏轼站在超然台上,望着月亮说\"何似在人间\"的模样。那不是妥协,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不是逃避,而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的勇气。
千年前的月光,至今仍在照着。
照过古人的离愁,也照着今人的思念;照过苏轼的酒盏,也照着每个在深夜抬头望月的人。
原来有些智慧,从不需要刻意传承——它就在一轮月里,在一句\"但愿人长久\"里,在每个认真活着、用心感受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