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商均把多收的粮食退回去,又当着所有部落首领的面,把那杆秤折了,换了个新的。“以后所有的秤砣、量器,都由部落共同保管,谁用谁登记,用完立刻还回来。”舜说,“要是再发现有人改这些东西,不管是谁,都按规矩办。”
青林看着那堆用来校准的石头,忽然明白过来。舜不是靠什么法术或者威望治理部落,他是在建立一套规矩——看得见、摸得着,谁都不能例外的规矩。
这天晚上,舜正在核对陶片,忽然皱起了眉头。青林凑过去,看见他手里的两块陶片,一块上面刻着“粟五十”,另一块却刻着“粟四十”。
“这是怎么回事?”青林问。
“负责收粟的是后稷部落,”舜拿起两块陶片,“他们自己记的是五十,我这儿备份的是四十。差了十担。”
第二天一早,舜带着青林去了后稷部落。部落首领是个干瘦的老头,见了舜,眼神有点躲闪。
“你部落这个月缴的粟,怎么账上对不上?”舜把陶片放在他面前。
老头搓着手,支支吾吾地说:“可能……可能是记错了?收的时候忙,说不定数错了。”
“那我们就再数一遍。”舜没多说,让人打开后稷部落的粮仓。
粮仓里堆着不少粟米,用陶罐分装着。舜让人把陶罐一个个搬出来,用标准石秤重新称。称到最后,果然多出了十担。
“这些是怎么回事?”舜指着多出的粟米。
老头的脸像被晒蔫的叶子,耷拉下来:“是……是我留下的。我想着部落里冬天可能不够吃,就……就多留了点。”
“部落的粮仓有储备粮,就是为了防备冬天不够吃。”舜的声音沉了些,“你私自多留,其他部落缴足了粮,到时候你的部落有粮,别人没粮,这公平吗?”
老头低着头,半天说不出话。最后,舜让他把多留的粟米送到公共粮仓,又在部落的木板上刻下了这件事,旁边注了句:“后稷首领私留十担粟,已追缴,罚看管粮仓一个月。”
“罚他看管粮仓,不是让他吃苦。”回去的路上,舜对青林说,“是让他看着那些粮食,想想每个部落缴粮时流的汗。知道疼了,下次才不会再犯。”
青林忽然想起现代社会的反腐制度,有监督,有惩罚,还有教育。没想到几千年前的舜,早就把这些门道摸透了。
更让青林惊讶的是舜的“举报”制度。
有天早上,青林发现村口的大树上挂了个陶缸,不少人往里面扔陶片。他好奇地问旁边的人,才知道那是“谏缸”,谁要是发现有人多拿多占,或者办事不公,就可以把事情刻在陶片上,扔进缸里。每天傍晚,舜会亲自把陶片取出来,一个个看。
“这办法管用吗?”青林问一个正在扔陶片的农妇。
“咋不管用?”农妇拍了拍手,“前阵子我家男人被派去修水渠,本该给的口粮被工头扣了一半,我把这事刻在陶片上扔进去,第二天舜大人就带着人来了,不仅把口粮要回来了,还换了个新工头。”
青林看着那个不起眼的陶缸,忽然觉得它比任何精美的礼器都有力量。它让每个普通人都有了说话的地方,让那些藏在暗处的小动作,再也藏不住。
日子长了,青林渐渐摸清了舜的“反腐”门道。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就是三条:一是把账记明白,木板陶片双重备份,谁也别想耍赖;二是把规矩立清楚,秤砣量器都定死,谁也不能搞特殊;三是让大家都能说话,不管是谁,只要占了公家便宜,就有人能指出来。
这些办法看着土,却实实在在地起了作用。青林发现,他待的这几个月里,部落里偷偷摸摸拿东西的人越来越少,干活偷懒耍滑的也少了,就连吵架拌嘴都少了——因为大家知道,有舜定下的规矩在,有那些刻着符号的木板和陶片在,谁也别想占便宜,谁也别想欺负人。
这天,舜带着青林去查看新修的粮仓。粮仓是用夯土筑的,又高又结实,门口站着两个守卫,手里拿着木牌,上面刻着进出的规矩。
“以前啊,粮仓总少粮食。”舜摸着粮仓的墙壁,“不是被老鼠偷了,是人偷的。有的看守自己拿,有的部落首领借故多领,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拿点不算啥。”他指了指粮仓里的架子,“现在不一样了,每层粮食都标着数,看守两班倒,换班时必须核对数量,少了一点都得说清楚。”
青林看着粮仓里整齐的陶罐,忽然想起自己那个时代的新闻,说有的地方为了反腐,装了监控,用了大数据。说到底,和舜用的办法也差不离——都是让那些见不得光的事,暴露在明处。
“其实啊,”舜忽然叹了口气,“谁都想过得好点,这没错。但要是靠占别人的便宜过得好,那日子长不了。”他指着远处的农田,“你看这庄稼,得一棵一棵种,一分一分长,急不来。过日子,治理部落,都一样。”
青林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以前总觉得,古代的贤君靠的是个人品德,是天生的圣人。但现在他才明白,舜的“贤”,不光是自己清廉,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建立规矩,懂得用简单却有效的办法,让所有人都守规矩。
这天晚上,青林躺在舜家的草堆上,看着窗外的星空,忽然觉得眼前的景象开始模糊。和来时一样,强光裹着他旋转起来,耳边似乎还能听到舜的声音,在说:“规矩这东西,看着笨,却是最靠得住的……”
等他再睁开眼,已经躺在实验室的地板上了。同事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他晕过去的事。
“你可算醒了!”一个同事递过平板电脑,“刚才检查设备,发现系统里多了个奇怪的程序,像是个加密算法,我们解了半天没解开。”
青林接过平板,屏幕上显示着一串复杂的代码。
他看着看着,忽然愣住了——这代码的逻辑结构,竟然和舜用来记录账目的陶片符号排列方式一模一样,都是通过双重校验和交叉比对来防止篡改。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忽然笑了。
原来有些道理,从来都没变过。几千年前,舜用木板和陶片守护着部落的公平;几千年后,人们用代码和算法守护着同样的东西。
不管时代怎么变,不管技术多先进,要管住那些不该有的贪心,靠的终究是清清楚楚的规矩,和让规矩能管住人的办法。
青林打开电脑,开始编写新的程序。他想,或许可以把舜的智慧,藏进现代的代码里。
就像那些刻在陶片上的符号一样,简单,却扎实,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