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儿来的?”有人搭话。
时空穿越者青林抬头,看见个穿粗麻布短打的汉子,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手里拎着个陶罐,正眯着眼打量他。
这人身后跟着十几个同样打扮的人,都扛着锄头,看样子是刚下工。
“我……迷路了。”青林挣扎着站起来,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
他记得实验室的粒子对撞机突然爆鸣,强光裹着他转了好几个圈,再睁眼就到了这儿。
身上的冲锋衣变成了和汉子同款的粗麻布,只有口袋里的压缩饼干还在,塑料包装在这地方显得格外扎眼。
汉子的目光落在饼干上,没多问,只是指了指远处的土坡:“那边是历山,舜大人正在那儿处理事,你去了报个来历,总不能让你饿着。”
舜?青林心里咯噔一下。
他在历史课上听过这名字,是尧之后的部落首领,传说里孝顺又能干的贤君。
跟着汉子往土坡走,越走近人越多。坡上有片平整的空地,用夯土打实了,中间立着个半人高的石台,台上摆着几块打磨光滑的木板,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符号——青林认出那是甲骨文的早期形态。石台边围着几十号人,有穿得稍好些的,也有和他一样浑身是泥的,都在低声议论着什么。
“舜大人来了!”有人喊了一声。
人群自动分开条道,一个中等身材的人走了过来。这人看着三十多岁,皮肤黝黑,手掌又宽又厚,指节上全是老茧,穿的麻布虽比旁人干净些,袖口却磨出了毛边。他没戴帽子,头发用根麻绳束在脑后,额角还有块新结的疤,像是被树枝划的。
“伯益,今天的账册带来了?”舜的声音不高,却很清楚,像石头敲在陶罐上。
一个戴贝壳项链的瘦子赶紧往前凑,手里捧着几块木板:“带来了,大人。这是三个部落缴的粮,还有陶器工坊这个月的产出。”
舜接过木板,蹲在石台上翻看起来。青林站在人群后,看见木板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旁边还用小石子画了些歪歪扭扭的道道,像是在计数。
“陶器工坊这个月出了三百个陶罐,”舜忽然抬头,目光扫过人群,“但入库的只有两百八十个,剩下的二十个去哪了?”
伯益的脸一下子白了,搓着手说:“可能……可能是烧裂了?我回去问问工匠。”
“不用问了。”舜放下木板,指了指人群里一个穿皮褂的汉子,“虎子昨天用两个陶罐换了邻村的兽皮,这事你知道吧?”
那叫虎子的汉子脸涨得通红,梗着脖子喊:“我那是……是借的!过几天就还!”
“工坊的陶罐是部落共有的,”舜的声音还是平平静静的,“你要换兽皮,可以跟部落申请,用你狩猎的猎物来换。偷偷拿公共的东西,就是占了大家的便宜。”他转向伯益,“你是管工坊的,东西少了不查清楚,就是失职。今天起,你去田里帮着插秧,工坊暂由仲华接管。”
伯益耷拉着脑袋没说话,虎子却急了:“大人!就两个陶罐,至于吗?之前共工家的小子拿了十多个陶罐去送人,也没见你说啥!”
这话一出,人群里顿时起了骚动。有人点头,有人撇嘴,显然这事不少人知道。
舜没急,反而笑了笑:“共工家的小子拿陶罐,是我让他去送的。北边部落遭了水灾,咱们支援些陶器过去,是为了让他们冬天能存住粮食。这事账册上记着,你们要是不信,现在就可以去看。”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些,“但拿公共的东西给自己谋好处,不管多少,都得说清楚。”
青林看得直咋舌。他原以为上古时代都是凭拳头说话,没想到舜处理起这种“贪小便宜”的事,竟然这么条理分明。
等人群散了,舜才注意到角落里的青林,走过来问:“你就是刚才那个迷路的?”
“嗯,我叫青林。”青林把压缩饼干往口袋里塞了塞,“从……从很远的地方来。”
“远地方来的也得吃饭。”舜指了指石台边的陶罐,“里面有粟米粥,先垫垫肚子。”
青林确实饿坏了,捧起陶罐喝了一大口。粥很稀,带着点土腥味,但热乎乎的下肚,浑身都舒坦了。他看着舜蹲在石台上,拿着块尖石头在木板上划着什么,忍不住问:“大人,您刚才怎么知道虎子拿了陶罐?”
“不是我知道,是大家知道。”舜头也不抬,“工坊每天出多少陶罐,谁领了多少,都刻在木板上。虎子没领却有陶罐,肯定是偷偷拿的。”他指了指木板上的符号,“这上面记着呢,谁多拿了,谁少缴了,一看就明白。”
青林凑近一看,木板上除了符号,还有些小刻痕,像是每个人的标记。他忽然想起现代的账本,这不就是原始的记账方式吗?
“可要是有人改这些刻痕呢?”青林问。
舜笑了,从石台下摸出个陶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块碎陶片,每块上面都刻着和木板上一样的符号。“这是备份。”他拿起一块陶片,“每天收工前,管账的人要把当天的数刻在木板上,再抄一份在陶片上,我收着一份,部落长老收着一份。改木板容易,改陶片可没那么容易。”
青林愣住了。这办法看着简单,却藏着门道——双重备份,互相监督。这不就是现代财务制度里的“复式记账”雏形吗?
接下来的几天,青林跟着舜到处转,才算真正开了眼界。
舜住的地方就是个普通的半地穴式房子,泥土糊的墙,茅草顶,屋里除了一张石床,就是几个装粮食的陶罐。青林原以为首领总得有点特殊待遇,没想到舜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要么去田里看庄稼,要么去各个工坊巡查,晚上就着松明火把核对那些刻着符号的木板和陶片,常常忙到后半夜。
有天去北边的部落收贡粮,负责收粮的是个叫商均的年轻人,是舜的侄子。过磅的时候,青林发现商均手里的木杆秤有点不对劲——秤砣比标准的轻了些。
等收完粮,舜把商均叫到一边,拿起秤砣问:“这秤砣是你换的?”
商均脸一白:“叔,我……我就是想让他们多缴点,咱们部落的粮仓能满些。”
“粮仓要满,得靠大家多打粮食,不是靠秤砣。”舜把秤砣放在地上,指着旁边的石头堆,“这些石头都是定好分量的,一斤就是一斤,一两就是一两。你把秤砣改轻了,看着是多收了,可人家心里不服气,下次谁还愿意好好缴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