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216章 未来之影

第216章 未来之影(2 / 2)

“有时候我会怀疑,我们是不是太心急了。”一天晚上,约翰看着窗外的风雪,忽然对青林说,“有人说,现在最重要的是种好庄稼,建好栅栏,防备印第安人和野兽,而不是盖什么学院。他们说,等殖民地富裕了,再办学也不迟。”

“那您为什么不同意?”青林问。

“因为教育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约翰的语气很坚定,“就像人不能等到不饿了才吃饭,一个社会也不能等到富裕了才办教育。你想想,如果我们现在不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等他们长大了,谁来管理这个殖民地?谁来制定规则?谁来分辨哪些是真正对我们有益的,哪些是诱惑和陷阱?”

他走到书架前,抚摸着那些书。“这些书里,有古希腊人的智慧,有罗马人的法律,有基督徒的信仰。它们能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生活,社会应该怎样运转。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些,就真的和野蛮人没什么区别了。”

1637年的春天来得很晚,橡树林里的积雪直到4月才完全融化。学院的石头房子终于盖到了第二层,虽然简陋,但已经能看出大致的轮廓。约翰把教室设在了一楼,用木板隔出了几个小房间当宿舍。第一批学生只有九个,最大的二十岁,最小的才十三岁,都是殖民地居民的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眼神里却充满了好奇。

开学那天,没有仪式,没有庆典。约翰站在临时搭起的讲台上,手里拿着一本《圣经》,对学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成为比别人更尊贵的人,而是为了成为更有用的人。知识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服务的——服务上帝,服务同胞,服务这个正在成长的殖民地。”

青林站在教室后面,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忽然觉得眼睛有些湿润。他想起了2142年的哈佛,那里的学生讨论着星际航行的伦理,研究着人工智能的边界,探索着宇宙的起源。但他们和这九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孩子,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在追求知识,都在试图理解世界。

夏天的时候,约翰的身体越来越差。他常常咳嗽,脸色苍白得像纸,有时候讲课讲到一半,就不得不停下来喘息。殖民地的医生来看过,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只开了些草药,根本无济于事。

“我可能等不到房子盖好了。”一天下午,约翰坐在花园里晒太阳,对青林说。他的声音很轻,像一片羽毛落在地上,“如果我走了,你能不能帮我看着这些学生?看着这所学院?”

青林点点头,喉咙发紧,说不出话来。

“别难过,”约翰笑了笑,“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剩下的,就交给你们了。”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皮袋,递给青林,“这是我最后的积蓄,大概有三百英镑。帮我交给学院的理事会,让他们用这笔钱买点书,或者雇个好老师。”

三百英镑。青林知道,这笔钱在当时的殖民地,足够买下一个不错的农场。而约翰·哈佛,把它全部捐给了这所尚未完工的学院。后来的历史记录显示,正是这笔捐款,让殖民地议会决定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所学院——哈佛学院。

1638年9月,约翰·哈佛去世了。他走的时候很平静,手里还握着一本翻开的西塞罗演说集。葬礼很简单,只有几个学生和理事会的成员参加,青林也站在人群里,看着那口简陋的棺材被埋进橡树林旁边的墓地。

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在那个艰难的年代,连一块像样的石碑都是奢侈品。

但青林知道,约翰·哈佛留下的,比任何石碑都更长久。

他遵守了承诺,留了下来,帮着管理学院的日常事务。他看着那栋石头房子终于完工,看着学生数量增加到了二十多个,看着新的教师加入进来,看着图书馆里的书越来越多——有人从英国寄来了捐赠的书籍,有人把自己珍藏的书送了过来,甚至有一个退休的商人,把他收藏的所有航海日志都捐给了学院。

1639年3月,殖民地议会正式通过决议,将这所学院命名为“哈佛学院”。那天,青林站在约翰·哈佛的墓前,告诉他这个消息。风吹过橡树林,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回应。

他忽然想起约翰曾经说过的话:“知识就像种子,你把它埋在土里,看起来好像消失了,但总有一天,它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青林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个时代待多久。跃迁装置早已彻底失灵,他成了一个真正的17世纪居民。他学会了用燧石取火,学会了种植玉米,学会了像清教徒一样祈祷,甚至学会了用古老的方式制作墨水。

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来自哪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拿出藏在枕下的一块能量核心碎片——那是他与未来唯一的联系。碎片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弱的蓝光,像一颗遥远的星星。

他常常坐在哈佛学院的教室里,听教师讲课。学生们已经能用拉丁语流畅地对话,能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能分析《圣经》的文本。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来会成为殖民地的牧师、法官、领袖,会参与到这个国家的建立过程中。

青林知道,这所学院会经历无数风雨:火灾会烧毁最初的石头房子,战争会让学生们拿起武器,资金短缺会让它数次濒临关闭,争议会让它不断调整方向。但它会一直存在下去,会从一所小小的殖民地学院,变成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之一。

它会培养出总统、科学家、作家、革命者;它会见证一个国家的诞生、成长、辉煌与挣扎;它会在人类探索知识的道路上,留下一个又一个足迹。

而这一切的起点,只是一间木屋,一个病弱的清教徒,九名穿着补丁衣服的学生,和四百本书。

1640年的春天,青林离开了剑桥镇。他听说南方的康涅狄格殖民地也在筹建学校,他想去看看那里的人们,是不是也和约翰·哈佛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着知识的种子。

离开前,他最后一次去了哈佛学院。学生们正在操场上进行军事训练——殖民地和印第安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们需要学会保卫自己。教室的窗户开着,能看到里面的书架上,已经摆满了书。

青林站在橡树林里,看着那栋石头房子,忽然觉得,约翰·哈佛并没有真正离开。他的精神,他的信念,已经融入了这所学院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本书,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风吹过树林,带着新叶的清香。青林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南方。他的未来依然未知,但他不再感到迷茫。

因为他亲眼见证了一个奇迹的诞生——不是来自未来的高科技,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一个普通人,用自己的知识、财富和生命,为一个遥远的未来,埋下了一颗种子。

这颗种子,会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庇护着一代又一代追求知识的人。

而这,或许就是人类文明最动人的地方——我们总能在最艰难的时刻,为未来留下希望。

青林的身影消失在林间小道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照亮了地上的落叶和新生的嫩芽。

在他身后,哈佛学院的钟声第一次敲响了,清脆的声音穿过树林,回荡在1640年的春天里,像一个承诺,也像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