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214章 金属咆哮

第214章 金属咆哮(1 / 2)

青林的靴底碾碎了第七片枯黄的落叶时,鼻腔里涌入的气味终于让他停下了脚步。

那不是1883年柏林郊外该有的味道——没有牲畜粪便的腥臊,没有煤炉燃烧的呛人硫磺,更没有雨后泥土混着草木的清新。

那是一种……陌生的、带着温度的油气味,像某种被压缩到极致的生命力,正从街角的铁匠铺里丝丝缕缕地渗出来。

他裹紧了身上浆洗得发硬的粗布外套,帽檐压得更低。

作为一个从2077年意外坠入这个时代的“时间难民”,过去两年里他早已学会了用沉默和谨慎包裹自己。

1883年的世界对他而言,既是历史课本里的铅字变成了鲜活的现实,也是一个处处透着危险的迷宫——任何一点超出时代认知的言行,都可能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足以将他淹没的涟漪。

但此刻,那股气味像无形的钩子,勾着他的好奇心往前挪。铁匠铺的木招牌在秋风里吱呀作响,上面用哥特体写着“机械维修”,墨迹边缘已经有些剥落。

往常这里只会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偶尔夹杂着蒸汽机的轰鸣,可今天不一样,里面隐约传来的是一种……持续的、均匀的“突突”声,像某种巨大的心脏在胸腔里搏动。

青林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他绕到铁匠铺侧面的小巷,那里有一扇积满灰尘的小窗。他屏住呼吸,用袖口擦去窗上的污垢,一只眼睛贴了上去。

然后,他看到了它。

那东西停放在铁匠铺最里面,被几块帆布半掩着,露出的部分足以让青林的瞳孔骤然收缩。

金属打造的框架,三个轮子支撑着不算庞大的车身,座椅是简陋的木板,最关键的是——它的前端没有马头,也没有蒸汽机标志性的粗大烟囱。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笨拙的金属箱子,“突突”声正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箱子侧面连接着复杂的管道和齿轮,一根金属杆从车身延伸出来,顶端是一个小小的方向盘。

汽车。

这个念头像闪电一样劈过青林的脑海,让他几乎站立不稳。

他当然认识这东西。在2077年,空中飞车已经普及,磁悬浮列车纵横交错,但汽车——这种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陆地交通工具,依然是博物馆里的常客,是历史纪录片里的经典符号。

他甚至能说出福特t型车的流水线生产,能背诵特斯拉的电池技术革新,能分析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逻辑。

但那都是“知识”,是隔着时空和屏幕的信息。而现在,他正亲眼看着一台……或许是这个星球上最早的汽车之一,在1883年的一间德国铁匠铺里,发出它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咆哮。

“卡尔,你看,它的转速稳定多了!”一个略显兴奋的声音从里面传来,带着浓重的巴登口音。

卡尔?

青林的心脏漏跳了一拍。他立刻在脑海里搜索这个名字对应的历史坐标——卡尔·本茨,1844年出生,德国工程师,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之一……历史书上说,他在1885年发明了第一辆三轮汽车。

难道自己提前两年,窥见了历史的诞生现场?

“还不够,”另一个声音响起,更加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专注,“气缸的密封性还是有问题,刚才的测试里,机油又泄漏了。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它永远只能是个放在这里的玩具。”

这个声音的主人似乎正在俯身检查那个金属箱子,青林只能看到他的背影——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头发乱糟糟的,手指在精密的零件间灵活地摆弄着。

接下来的半个月,青林成了铁匠铺附近最沉默的“幽灵”。他不敢靠近,只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在小巷里,透过那扇小窗,观察着里面的进展。他看到那个叫卡尔的工程师和他的助手们反复拆卸、组装那个金属箱子,看到他们在图纸上写写画画,看到他们因为某次测试成功而击掌,也看到他们因为某个零件损坏而沮丧地抓头发。

他逐渐拼凑出了更多信息。这个叫卡尔·本茨的人,其实是个破产的机械工厂主,这间铁匠铺是他借来的临时作坊,他把所有的积蓄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被周围人称为“疯子的发明”的项目上。他试图用汽油作为燃料,通过燃烧产生的能量推动活塞运动,再通过齿轮传递到车轮——这正是内燃机的基本原理。

青林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作为一个来自未来的人,他清楚地知道卡尔·本茨最终会成功。他甚至能说出解决气缸密封性问题的关键技术,能指出他们现在使用的点火装置效率太低,能提供无数条“捷径”。

但他不能。

时间悖论的警告像警钟一样在他脑海里回荡。他是一个意外闯入的变量,任何试图干预历史进程的行为,都可能引发无法预测的后果。或许卡尔会因为他的提示提前成功,但也可能因此忽略了某个关键的技术细节,导致整个项目夭折。更可怕的是,他的存在本身可能被时间线修正机制抹去,就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他只能像个虔诚的信徒,默默见证着这个伟大的诞生过程。看着他们用原始的工具打磨出精度惊人的齿轮,看着他们在无数次失败后依然眼神明亮,看着那个金属框架一天天变得完整,散发出超越时代的力量感。

1884年的春天,青林离开了柏林。他听说在符腾堡,有另一个人也在做类似的研究。那个名字同样在他的历史记忆里闪闪发光——戈特利布·戴姆勒。

他花了三个月时间,一路打工,一路向西。符腾堡的阳光比柏林更温暖,这里的葡萄园沿着山坡铺展开来,空气里弥漫着葡萄酒的醇香。戴姆勒的实验室不在喧闹的城市,而在一个废弃的面粉厂里,更加隐蔽。

找到那里并不容易,但当青林再次闻到那熟悉的油气味时,他就知道自己来对了。

戴姆勒的发明和卡尔·本茨的很像,也是三轮汽车,也是以内燃机为动力。但仔细观察后,青林发现了两者的不同。戴姆勒的内燃机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他似乎更注重动力输出的效率,车身的设计也更精巧一些,座椅上铺着皮革,看起来更像一件“成品”,而不是实验室里的原型机。

他还看到了另一个身影——威廉·迈巴赫,戴姆勒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一个在机械设计上天赋异禀的工程师。他们两人配合默契,戴姆勒提出构想和方向,迈巴赫则负责将其具体化,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