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的军靴碾过应天府衙门前的青石板时,便携终端的生物电场扫描仪正发出持续的蜂鸣。
公元1376年的南京城笼罩在梅雨季节的湿雾里,檐角滴落的水珠在石板上砸出细小的坑洼,而终端的全息投影显示,这些坑洼的分布绝非偶然——它们组成了一张覆盖全城的导电网络,每个节点都与某个官署的方位精确对应。
三天前,他在调试\"古代权力结构分析仪\"时被卷入时空乱流。
此刻这台巴掌大的仪器正藏在粗布短打内侧,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揭示着一个惊人事实:应天城内每块铺路石都掺着导电性极强的碳晶粉末,而城墙砖的黏土里,更是均匀分布着类似现代传感器的微晶颗粒。
\"新来的皂隶发什么愣?\"
皮鞭抽击空气的脆响惊醒了青林。
他转头看见个满脸横肉的校尉,腰间悬着的铁牌在雾中泛着冷光。
当校尉走过扫描仪的探测范围时,终端突然弹出警告:\"检测到生物识别芯片,位置:颈椎第三节。芯片型号:洪武元年款,功能:心率监测、语音记录。\"
青林跟着校尉穿过三道门,最终在一间石砌密室停下。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摆着个半人高的铜箱,箱壁布满蜂窝状的孔洞,每个孔洞里都嵌着枚青铜令牌,令牌表面的云纹在烛光下流淌着淡淡的电流。
\"这是'昭鉴箱',\"校尉的声音带着敬畏,\"大小官员的密报,都从这儿直接送到万岁爷案头。\"他说着将一封火漆封口的奏章塞进铜箱,箱顶的铜铃立刻发出三短一长的鸣响,终端显示这是组二进制代码:1010,翻译成现代指令即\"最高优先级送达\"。
当青林以杂役身份在应天府服役的第三个月,他终于见到了朱元璋。那天早朝结束后,这位布衣天子屏退左右,独自在奉天殿摆弄着一套青铜算珠。算珠碰撞的清脆声里,青林注意到龙椅扶手上镶嵌的黑色玉石正在微微震颤,石面上的裂纹组成的图案,与终端记录的全城导电网络拓扑图完全一致。
\"你就是那个识得西洋算学的青林?\"朱元璋突然开口,指尖的算珠停在\"九\"的位置。他的瞳孔在烛光下呈现出奇异的分层,虹膜边缘的环形纹路让青林想起实验室里的生物识别镜头,\"听说你能算出官吏库房里的银子数目?\"
终端的警报声陡然尖锐。青林看见朱元璋袖口露出的银镯子,镯身上布满肉眼难辨的细孔,孔内伸出的纳米探针正悄无声息地分析着空气中的物质成分。当他报出吏部侍郎张昶私藏的三百七十两赃银时,镯身突然亮起红光,与铜箱的鸣响形成诡异的共振。
接下来的半年,青林逐渐窥见这套监管体系的恐怖全貌:
朱元璋发明的\"鱼鳞图册\"并非普通的土地登记本。每张图册的麻纸里都夹着极细的银丝,用特殊药水浸泡后,会显露出土地所有者的指纹印记,而印记的纹路变化,能精确反映持有者的心理波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测谎记录系统;
遍布城乡的\"里甲制度\"实则是个活体监测网络。每个里长的腰间都有块磁石令牌,当他们巡查时,令牌会自动记录途经区域的金属异动,一旦发现超过五十两的白银流通未登记,应天府的铜箱就会发出警报;
最令人心惊的是\"锦衣卫\"的装备。他们佩戴的绣春刀刀柄里藏着声纹采集器,靴底的铁掌能接收地下导电网络的信号,甚至牙齿里都嵌着微型传声装置,能将十丈内的谈话实时传回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