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七日,青林跟着伏羲学习八卦。他发现这些符号的组合变化,竟能精准预测天气、地震、作物收成。当伏羲用三根蓍草进行推演时,蓍草的排列方式与量子计算机的随机数生成器原理相同;当他解读龟甲裂纹时,裂纹的走向恰好符合概率学中的正态分布。
“为何用蓍草与龟甲?”青林忍不住问。
“草木有灵,能感天地之气。”伏羲将蓍草放在水晶球旁,草叶立刻朝着星点密集的方向弯曲,“龟甲含钙,能储日月之精。二者相佐,可补混沌珠之缺。”
青林的神经接口扫描显示,蓍草中含有超敏磁受体,能感知地磁场的细微变化;龟甲中的钙元素则具有压电性,能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位远古先民虽然不懂现代科学,却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找到了最适合辅助“计算”的工具。
第七夜,月食发生。伏羲带着青林登上山顶,将混沌珠置于巨石中央。当月亮被阴影吞噬的瞬间,水晶球突然爆发出强光,内部的星点排列成一幅完整的星图,与夜空中的星座完美重合,只是多了许多肉眼不可见的星辰。
“那是……暗物质星系?”青林震惊不已。现代天文望远镜也只能通过引力效应推测暗物质的存在,这颗水晶球竟能直接显示其分布!
“混沌珠说,可见之天,不过沧海一粟。”伏羲的目光穿透星空,仿佛看到了宇宙的尽头,“八卦虽能衍化万物,却终究有界。就像这珠内星图,某观了三十年,仍只懂十之一二。”
他突然转身,指尖的光纹在青林眉心一点。无数信息如潮水般涌入——那是伏羲三十年的观察记录,包含八卦的深层推演逻辑、水晶球的能量驱动方式、甚至宇宙演化的终极猜想。
“汝来自未来,当比某更懂此珠。”伏羲的声音带着释然,“某老矣,无力再探天纹。汝携此道而去,若有朝一日能窥得全貌,勿忘告知天地。”
青林的神经接口突然提示:“检测到混沌珠能量核心不稳,预计24小时后发生爆炸,释放的暗物质能量将导致局部时空坍塌!”
“它要回去了。”伏羲抚摸着水晶球,球体表面已出现蛛网般的裂痕,“天外来物,终究要归天外。某已将八卦刻于龟甲、兽骨之上,纵使珠毁,道亦不灭。”
他指向山下的部落,先民们正在将八卦符号刻在岩壁上,火光映照着他们虔诚的脸庞。“这些符号,会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后世之人,或许会忘了它们的来历,却会在生活中用到它们的道理——耕种、建房、治世,皆可从卦象中得悟。”
青林看着那些岩壁上的符号,突然明白它们为何能流传千年。这不是迷信的糟粕,而是远古先民对宇宙规律的朴素认知,是用二进制代码写下的生存指南,是人类文明最早的“操作系统”。
“神经接口检测到时空锚点能量饱和,混沌珠爆炸前12小时,建议立即启动回归程序。”
青林最后望了一眼伏羲与混沌珠。月光下,老人的身影与水晶球的光芒融为一体,仿佛化作了八卦中的一阴一阳,相生相成。他知道,这场跨越七千年的相遇,不仅让他见证了八卦的诞生,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工具的先进,而在于对未知的好奇与对规律的敬畏。
当时空裂隙在身后张开时,青林的手中多了一片伏羲赠予的蓍草叶。叶片上,用指甲刻着简单的“—”符号,在宇宙波的照射下泛着微光。
再次醒来,实验室的灯光惨白如昼。
青林将蓍草叶放入真空容器,旁边摆放着从各个时代带回的“信物”——长坂坡的银甲碎片、华清宫的荔枝核、卧龙岗的艾草叶。全息屏幕上,八卦图与二进制代码、量子模型、宇宙星图并排显示,完美重合。
他打开数据库,在伏羲的条目下添加了一行注释:“八卦者,宇宙之代码,文明之滥觞也。一画开天,非神力所为,乃先民观天察地、格物致知之果。
其理至简,其用至大,穿越时空而不朽。”
窗外的星光落在屏幕上,与八卦图的光纹交相辉映。
青林仿佛又看到了黄河岸边的篝火,看到了伏羲指尖流动的光纹,看到了岩壁上永恒的符号。
他知道,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那些刻在基因里的探索欲、对规律的渴求,永远是照亮前路的火炬。
而八卦图,不过是远古先民为这火炬点燃的第一簇火苗,微弱却执着,在人类文明的长夜里,燃烧了七千年,且将继续燃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