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128章 曲水流觞

第128章 曲水流觞(2 / 2)

青林凑近了看,只见他的手指骨节分明,握笔的力度时松时紧,笔尖在绢上时而轻扫,像春风拂过花瓣;时而重按,像山石砸进水里。墨线在绢上蔓延,连成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周围渐渐安静下来,连溪水流动的声音都变得清晰。所有人都看着他写字,有人点头,有人抚掌,有人拿起自己的竹简比对,脸上带着愧色。王徽之蹲在父亲身边,眼睛瞪得圆圆的,手里的竹笔无意识地在地上画着,像是在模仿父亲的笔锋。

青林突然明白为什么后人说《兰亭集序》是“神作”。这不是刻意写出来的,是眼前这一切——这山,这水,这酒,这身边的人,这暮春的风,顺着笔尖流出来的。就像溪水总要往低处走,花开了总要落,这些字也该在这一刻出现。

写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王羲之停了笔,抬头往天上看。青林也跟着抬头,只见天空蓝得像块透明的玉,几朵白云慢慢飘着,风里的桃花香更浓了。有片花瓣落在素绢上,正好停在“风”字旁边,粉白的颜色衬着墨黑的字,好看得让人屏住呼吸。

“好!”谢安突然抚掌大笑。他坐在对面的青石上,穿着紫色长衫,手里摇着把羽扇,“逸少这几句,把今天的天、今天的风,全写活了!”

王羲之笑着把花瓣拈起来,随手丢进溪水里:“安石兄过誉了。不过是借了这山水的灵气。”

青林看着那片花瓣顺着溪水漂远,突然想起课本里说,王羲之后来写了几十遍《兰亭集序》,都觉得不如这天写的好。

以前他不懂,现在懂了——有些东西,是和时间绑在一起的,错过了这一刻的风,这一刻的花,这一刻的人,就再也写不出来了。

中午的时候,童子们端来饭菜,是简单的鱼和青菜,还有一坛新开封的酒。众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有人说起北方的战事,眉头紧锁;有人谈起新近发现的奇石,眉飞色舞;王羲之则和谢安讨论着书法,说哪种纸吸墨更快,哪种笔锋更适合写草书。

“青林兄,你说几百年后的人还写字吗?”王徽之递给他一块烤鱼,鱼肉鲜嫩,带着点炭火的焦香。

“写!”青林咬了一大口,“不光写,还能把字印在纸上,印成千上万份,让所有人都能看见。”

“成千上万份?”王徽之眼睛瞪得溜圆,“那得多费纸啊!”

“我们有种很快的印书方法,”青林努力解释,“不用一张一张写,用机器……嗯,就是一种铁做的东西,一下子就能印好多张。”

王羲之听见了,放下筷子问:“那字还能有灵气吗?”

青林愣了一下。课本里的印刷体《兰亭集序》整齐工整,可确实没有眼前这素绢上的字有“灵气”——那些墨色有深有浅,笔锋有急有缓,像能看见写字人当时的呼吸。

“机器印的字,是用来让人看的,”青林想了想说,“但您写的字,是让人……能摸到当时的风,当时的花,当时的心情。”

王羲之笑了,这次笑得很开怀,眼角的皱纹里像是盛着光:“你这后生,说话倒有意思。字本就是心画,心里有啥,纸上就有啥。几百年后的人能懂这个,就好。”

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竹林,把影子拉得很长。曲水流觞还在继续,但写诗的人少了,聊天的人多了。

王羲之把写满字的素绢铺在长案上,和谢安等人一起逐句修改。有个字他觉得写得不好,用手指蘸着口水想擦掉,却蹭得更花了,引得众人发笑。

“算了,”王羲之干脆放下笔,“就这样吧。缺憾也是天意。”

青林看着那处被蹭花的字,突然想起后世流传的《兰亭集序》真迹里,确实有几处涂改的痕迹。原来不是写错了,是当时的随性而为。他以前总觉得“完美”才是最好的,现在却觉得,那点缺憾像溪水里的石头,让整条河都生动起来。

傍晚的时候,风里带上了凉意。有人提议把今天写的诗汇编成集,让王羲之写篇序文。王羲之没推辞,拿起笔又要写,却被青林拦住了。

“王先生,”青林的声音有点发颤,“您今天写的这篇,就够了。”

王羲之愣了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点头:“好,就用这篇。”

夕阳把天空染成金红色,和青林穿越过来时看到的涟漪一模一样。他知道,该走了。手腕上的电子表一直在震动,屏幕上的数字乱跳,像在催促。

“我该走了。”青林站起身,往溪边走去。

王羲之和王徽之跟着站起来。王羲之从案上拿起那卷素绢,递给青林:“这个送你。就算……提前让几百年后的人看看。”

青林接过素绢,触手微凉,上面的墨香混着桃花香,钻进鼻子里。他想说谢谢,却觉得任何话都多余。

“后会有期。”王羲之拱手。

“后会有期。”青林也拱手,转身走进那片金红色的夕阳里。他知道不会再有“后会”,但这一刻的兰亭,这些人,这些字,已经刻进了心里。

再次睁开眼,青林躺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手里紧紧攥着什么。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他手背上。

他摊开手,里面是几片干枯的桃花瓣,还有一张素绢——上面的《兰亭集序》墨迹未干,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导师凑过来,指着素绢上的字:“这是啥?你从哪儿弄来的仿制品?看着还挺像那么回事。”

青林没说话,只是小心翼翼地把素绢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他掏出手机,搜出《兰亭集序》的图片,和记忆里素绢上的字比对。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笔画,不一样的温度。

晚上回家,青林找出笔墨纸砚,试着写“永和九年”四个字。笔锋抖得厉害,墨汁在纸上晕成一团,完全没有那种流动的灵气。他突然明白,有些东西,不是学就能学会的。得有那样的山,那样的水,那样的人,那样的风,才能写出那样的字。

第二天,青林去了博物馆。在书法展厅里,他站在《兰亭集序》的复制品前,看了很久。周围的人在讨论笔法、结构,他却好像听见了溪水流动的声音,闻到了桃花的香味,看到了那个穿墨绿色长衫的人,在阳光下提笔微笑。

他摸了摸贴身的口袋,那里像还藏着永和九年的风。

有些时间,有些瞬间,一旦经历过,就会永远跟着你,像墨汁渗进纸里,再也褪不掉了。这或许就是时间的神奇之处——它从不让真正重要的东西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