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杨延昭缓缓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疆域图前。他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上面代表北疆与西线的广袤区域,那上面凝聚着他半生的心血,十万将士的忠诚,以及无数百姓的依托。
“天意如刀……”他低声喟叹,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沧桑与决绝,“这刀,如今已悬于你我头顶,悬于这北疆数十万军民头顶。”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杨延光与王贵,那眼神不再是平日的沉静,而是燃起了一簇幽深的火焰,一种破釜沉舟的决意。
“我们不能将命运,完全寄托于陛下的‘仁慈’或是‘权衡’之上。”杨延昭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我们必须拥有……让这‘天意’之刀,不敢轻易落下的力量!”
“王爷的意思是……?”王贵眼中精光一闪。
“第一,”杨延昭手指点在北疆防线上,“北疆本部,需如铁桶一般!各军将领,务必绝对可靠!所有可能被朝廷渗透、影响的环节,需彻底清理!我要这北疆,上下一心,固若金汤,让任何人想来碰一碰,都要先掂量一下崩掉满口牙的代价!”
“第二,”他的手指移向西线新附之地,“灵州、夏州、盐州乃至整个河套,需加速消化!移民实边,编练新军,将这里真正变成我等的战略纵深与资源后方!范仲淹、石普那边,需进一步加强联络,务必使其与我等同进退!”
他这是在为可能的最坏情况,做着战略上的准备。
“第三,”杨延昭看向王贵,目光锐利如鹰,“‘锐士营’需全力运转!不仅要监控汴梁一举一动,更要……未雨绸缪。朝廷若真有异动,哪些兵马会奉命北上?其将领性情如何?粮草囤于何处?进军路线有几条?这些,我要在圣旨出了汴梁城之前,便了然于胸!”
情报,将成为他应对危机的最重要依仗。
“另外,”杨延昭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莫测的光芒,“让我们的人,在士林和民间,继续宣扬王爷的忠勇与功绩,尤其是要强调,王爷之所以暂缓入京,绝非有二心,实乃心系边关安危,唯恐辽夏趁虚而入!要将‘忠’字大旗,牢牢握在我们手中!”
他要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即便将来真有刀兵相见的一日,也要让朝廷在舆论上陷入被动。
分派已定,杨延光与王贵皆感受到了那股山雨欲来的沉重压力,以及王爷那不容置疑的决断。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北疆已然进入了一种临战状态,只不过敌人,可能来自南方。
“去吧。”杨延昭挥了挥手,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那肃杀的秋景,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掌控命运的力量,“天意如刀,我辈……便以这北疆万里山河为砧板,以十万将士赤胆为铁砧,看看这把刀,究竟利也不利!”
鼎之轻重,已到了最后称量的关头。是君臣相得,共谱佳话?还是功高震主,酿成悲剧?抑或是……走出第三条,前所未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