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暗流激荡(1 / 2)

第一百九十一章暗流激荡

杨延昭坐镇庆州,以“固守要点、清野聚粮、编练新军”三策,硬生生将李元昊势如破竹的攻势拖入了坚城壁垒与无尽袭扰的泥潭。西线战局暂时稳定下来,从岌岌可危的溃败边缘,转变为一场艰苦的消耗对峙。渭州城依旧巍然屹立,庆州、延州防线稳如磐石,“西凉铁骑”则如同附骨之疽,不断消耗着西夏大军的精力与物资。

然而,就在这前线暂时陷入僵持,双方统帅比拼耐心与后勤之际,一场更加隐秘、同样凶险的较量,却在远离主战场的阴影中,悄然展开,其波澜甚至一度盖过了前方的金戈铁马。

这场较量的中心,并非庆州行辕,也非李元昊的好水川大营,而是那座依旧沉浸在好水川惨败阴影与杨延昭强势崛起复杂情绪中的帝都——汴梁。

杨延昭临危受命,执掌西线全权,固然是局势所迫,众望所归。但这柄原本悬于北疆的利剑,如今锋芒毕露,威震西北,其赫赫权柄与如日中天的声望,不可避免地再次深深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首当其冲的,便是宰相王钦若。

相府书房内,灯火昏黄,映照着王钦若那张因嫉恨而略显扭曲的老脸。他面前摊开的,并非前线军报,而是几份由他心腹御史精心罗织、字字诛心的弹劾奏章草稿。

“……杨延昭受命以来,拥兵自重,坐视敌寇,不思进取,空耗国帑,其心叵测!”

“……西线诸将,只知有杨太师,而不知有朝廷,此乃藩镇之兆,不可不防!”

“……闻其于庆州,擅专赏罚,更易将吏,俨然国中之国,长此以往,恐非大宋之福!”

这些奏章,避而不谈杨延昭稳定西线的功绩,反而抓住其“坚守不战”、“权柄过重”大做文章,试图在皇帝心中重新种下猜忌的种子。

“还不够!”王钦若枯瘦的手指敲击着桌面,眼神阴鸷,“光是这些,动摇不了陛下对他的依赖。必须要有更实在的东西……比如,他与西军将领,尤其是与那些蕃部,是否有不可告人之密?他北疆本部的钱粮军械,调拨西线,账目是否清楚?”

他下定决心,要双管齐下。一面在朝堂上发动舆论攻势,持续污名化杨延昭;另一面,则派出得力干员,秘密前往西线,名为“协理军需”,实则暗中调查,寻找任何可能存在的“罪证”。

几乎与此同时,庆州经略安抚使司行辕内,杨延昭也接到了来自杨延光和王贵几乎同步送达的密报。内容正是关于王钦若在汴梁的动向,以及其派出的“调查”人员已悄然上路的消息。

“太师,王钦若老贼亡我之心不死!前线将士在此浴血奋战,他却在背后捅刀子!”杨延光愤慨不已。

杨延昭看着密报,脸上并无多少意外之色,只是嘴角泛起一丝冰冷的弧度:“树欲静而风不止。他若安分,反倒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