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龙蛇起陆(1 / 2)

第一百八十五章龙蛇起陆

那场席卷北疆的政治风暴,最终以钦使贾炎的仓皇南返而告终。表面的惊涛骇浪虽已平息,但其引发的余波与裂痕,却如同地火般在暗处奔涌,悄然改变着许多人的心态与北疆未来的走向。

定州节度使府内,杨延昭依循着“整军备武、经营根基、主动应对”的方略,雷厉风行地推行着各项举措。北疆这台战争机器,在经历了外部的巨大压力后,非但没有松懈,反而运转得更加高效、更加精密。军营中操练的喊杀声愈发雄壮,边境戍堡的工事日益坚固,广袤的屯田区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深处的军工作坊里,改良后的神臂弩与“铁鹞甲”开始更大规模的列装。

然而,与这表面上的励精图治相伴的,是一种潜藏在北疆军民心底,难以言说却又普遍存在的情绪——一股对汴梁朝廷,尤其是对王钦若等构陷功臣的权臣,日益增长的失望、不满与愤懑。

这股情绪,在基层士卒和低级军官中尤为明显。他们不懂朝堂上复杂的权力博弈,他们只看到,带领他们打胜仗、保护他们家园的太师,差点被朝廷锁拿问罪;他们只听到,那些在汴梁享福的大官们,是如何污蔑他们的英雄。一种“朝廷不公,奸臣当道”的朴素认知,如同野草,在无数颗单纯而炽热的心中滋生。

这一日,定州大营校场之上,新任“掠火骑”副指挥使韩滔(此为虚构人物,代表北疆新生代军官),正在督导麾下骑卒进行突击训练。韩滔年不过三十,出身北疆军户,因勇猛善战、屡立军功,被杨延昭破格提拔。他亲身经历了之前的锁拿风波,对朝廷的作为深感寒心。

训练间歇,几名相熟的队正围拢过来,一边擦拭着马刀,一边低声议论。

“他娘的,想想就来气!太师这样的功臣,朝廷说拿就拿?要不是咱们……”

“嘘!慎言!小心隔墙有耳!”

“怕什么?这北疆,谁不念着太师的好?朝廷?朝廷除了会克扣咱们的粮饷,还会干什么?”

“就是!我看啊,这大宋,离了汴梁那些官老爷没事,离了咱们太师,离了咱们北疆弟兄,早就玩完了!”

韩滔听着部下们的议论,没有出声呵斥,只是沉默地磨砺着自己的刀锋,眼神深处,却有一簇火苗在跳动。他想起家中老父,曾是老种经略相公(种世衡)麾下,也曾受朝廷猜忌,郁郁而终。如今,相似的一幕似乎又在重演。

类似的情景,并非只发生在“掠火骑”大营。在步军营地、在戍堡烽燧、甚至在负责后勤的屯田兵中,私下里的抱怨与不平之声,也时有耳闻。杨延昭的威望,在经历风波后不降反升,甚至带上了一种悲情色彩,而朝廷的威信,则在北疆这片土地上,悄然滑落。

这种情绪的蔓延,自然逃不过王贵“锐士营”的耳目。很快,一份关于北疆基层军心民情动向的密报,便摆在了杨延昭的案头。

书房内,烛火摇曳。杨延昭仔细翻阅着密报,上面详细记录了各军之中流传的种种对朝廷不满的言论,以及一些中下层军官明显带有抵触情绪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