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车的检修画面还停留在主控大屏上。陆轩站在屏幕前,手指划过右下角的时间戳,把视频回放了两遍。车身编号、人员工牌、工具清单,每一帧都清晰可查。
他按下内线通话键:“林娜,刚才上传的打卡记录,全部存入客户可视日志。”
“已经在同步了。”她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出,“每一条都会生成独立链接,签约客户扫码就能看到服务全过程。”
“不只是这次。”陆轩说,“从今天起,所有上门维护,必须全程接入系统。时间、人员、更换零件,一样不能少。”
张涛走进来,手里拿着平板。“技术组刚提交了一份升级方案。想在现有设备上加装行为追踪模块,实时记录运行状态。”
“他们打算怎么做?”
“每次触发报警,后台自动推送通知给客户,附带响应时间轴。包括接警、派单、出发、到场、处理完成六个节点。”
陆轩点头。“这个可以做。但不要只推数据。让客户能直接看到现场画面。”
“你是说直播?”
“对。扫码之后,客户手机上能实时看到技术人员工作过程。修什么,换什么,用多长时间,全都看得见。”
张涛记下要点。“需要增加服务器带宽。还要重新设计客户端界面。”
“这些你去协调。”陆轩转向另一块屏幕,“我们拼不过低价,但能让客户知道,便宜的背后是什么。”
孙明这时进来,把财务报表放在桌上。“如果全面推直播和追踪系统,初期投入要增加三百二十万。主要是摄像头模组和云存储扩容。”
“批。”
“这么快?”
“越拖成本越高。”陆轩盯着数据流,“现在对手靠模仿抢市场,我们只能靠真实记录建立信任。这笔钱不是支出,是资产。”
“我担心董事会那边会有意见。”
“开完会再报。先让技术组把原型做出来。”
张涛问:“要不要对外宣传?”
“不主动说。”陆轩回答,“等第一批客户自己发现,他们的设备能看维修直播,而别人家的不能。”
林娜再次接入通讯:“我刚调出最近一周的咨询记录。有十七个客户问到‘你们的服务是不是真的两小时到场’。还有人发来竞品合同,问我们敢不敢写进条款。”
“把我们的标准合同模板更新。”陆轩说,“故障响应时间写进第一条。备机送达时限写清楚。做不到,公司承担责任。”
“法律组可能会反对。”
“让他们来找我。”
孙明翻开新一页资料。“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坚持不降价,资金消耗速度会加快。目前推广节奏下,现金流还能撑十四天。”
“这十四天必须打出差异。”
“怎么打?”
“三件事同时推进。”陆轩走到白板前写下三点,“第一,技术迭代,加装可视化追踪;第二,服务流程全透明,客户随时可查;第三,品牌信息重构,把履约记录变成传播内容。”
张涛看着白板。“意思是,把我们做过的事,变成别人抄不了的东西?”
“对。”陆轩圈住“履约”两个字,“他们能抄产品,能抄话术,但抄不了过去七十二小时里的三十一次真实响应。更抄不了接下来每一天的记录。”
林娜提出疑问:“客户愿意花时间看这些吗?”
“不需要所有人看。”陆轩回答,“只要一部分人开始关注,就会带动其他人。就像有人开始查食品配料表,慢慢大家都开始看。”
“那我们要重点推哪些信息?”
“最简单的。”陆轩说,“几点几分接到报警,几点几分出发,几点几分到场。换了什么零件,用了多少时间。全部列出来。”
“还要加上对比。”张涛补充,“比如同样是主板故障,我们的技术人员十分钟判断问题,他们的视频里显示等了一个半小时才联系厂家。”
“可以。”陆轩同意,“但不说谁好谁坏。只放事实。”
孙明计算了一下。“如果每台设备都加直播功能,物料成本会上升百分之八。人工培训也要额外投入。”
“这部分费用单独列支。”陆轩说,“不用摊进售价。就叫‘透明服务基金’,客户签合同时能看到这笔钱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