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尝试“引导”的失败,如同在苏喆(林辰)面前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界限。他意识到,对于陈教授那片由哲学思辨构筑的冰封荒原,任何带有“改变”意图的触碰,都可能被视为入侵,引发激烈的排斥。
他调整了策略,回归到更纯粹的“映照”与“承载”。傍晚的“演奏”变得愈发克制,如同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不再试图修复出土的青铜器,只是小心翼翼地拂去上面的尘埃,让其本身的纹路与锈迹诉说历史。
他弹奏描绘“时间流逝”的绵长音型,陈教授那边便回应以“古井微澜”般的沉寂波动;他构建关于“记忆重量”的沉重和弦,楼下便会浮现“旧书尘埃”般的情感颗粒。这种交流超越了语言,甚至超越了传统音乐的范畴,成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对谈。
苏喆能感觉到,在那片冰冷的“主体”深处,有什么东西正在缓慢地“苏醒”。不是情感的回暖,而是一种更加清醒的、对自身状态的“认知”与“审视”。陈教授似乎正在通过他的音乐,重新“阅读”自己内心那片荒芜的风景。
这天傍晚,苏喆结束了一段关于“光影交替”的简短描绘后,并未像往常一样立刻停下。他感知到楼下传来的情绪波动异常“平稳”,甚至带着一丝罕见的、近乎“等待”的静谧。他心中微动,手指在琴键上悬停片刻,然后落下,弹奏了一段他从未尝试过的、极其简单的,只由几个纯净的、如同水滴般的单音构成的旋律。这旋律不带任何特定情感指向,只代表着一种纯粹的“此刻”与“存在”。
当他弹完,手指离开琴键的瞬间,一种奇特的反馈传来了。
不是情绪波动,也不是情感意象。
而是一段……信息?
一股清晰的、结构化的、非情绪性的“认知流”,透过楼板,直接映入了苏喆的感知。它不像语言,更像是一幅瞬间展开的、抽象的蓝图,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数学比例、空间结构和一种内在的、沉默的律动。
这是一段……乐谱?
不,不是传统的五线谱。它是一种更本质的、关于声音(或者说震动)如何组织与构建的“原始代码”。其中蕴含的情感不是外显的,而是内敛的、冻结的,如同被冰封在琥珀里的昆虫,完整地保存着其生命最后一刻的形态。
苏喆瞬间明悟——这是陈教授对他的“回应”!一种与他之前的“情感音乐”截然不同的回应!
陈教授没有用情绪来回应当下的交流,而是将自己内心那片荒原的“结构蓝图”,以一种近乎数学和哲学的方式,直接呈现给了他!这片“乐谱”,就是他内心世界的拓扑地图,是他那“存在性虚无”的冰冷方程式!
这份“礼物”,沉重而珍贵。
苏喆坐在钢琴前,久久未动。他全部的“情感共鸣”天赋都沉浸在对这段无声“乐谱”的解读之中。它复杂、精密,充满了理性的美感,却也透着一股令人心惊的、绝对的沉寂。它描绘了一个逻辑自洽、却毫无生命气息的宇宙。
他能“读”懂其中蕴含的,对终极秩序的追求,以及对这秩序背后那巨大虚无的默认。
这是一种……绝望的完美。
接下来的几天,苏喆暂停了与陈教授的日常“演奏”交流。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这份无声“乐谱”的研究中。他不再试图去“感受”它,而是去“理解”它,如同数学家理解一个复杂的猜想。
他在笔记本上疯狂地记录、演算,试图将那段抽象的认知流,翻译成他能够通过钢琴震动来具象化的“情感结构”。他不再追求表达喜怒哀乐,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声音的哲学模型”,去再现陈教授内心那个冰冷、有序、空旷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