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舆论的审判(2 / 2)

镜头又对准了一个正在昏暗灯光下,就着咸菜啃着馒头的少年。

他是大风厂双职工的儿子,原本品学兼优,却因为父母下岗,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

一个个鲜活的、令人心碎的悲剧,通过电视屏幕,被赤裸裸地展现在了全省人民的面前。

紧接着,节目画风一转,采访了数位省内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者。

一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教授,在镜头前言辞犀利地指出:“任何只追求Gdp数据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公平和民生保障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牺牲,后补偿’的思路,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大风厂的悲剧,不是一个个例,它是那种带血的、不计成本的执政理念下,必然会产生的恶果!”

这期节目,如同一颗重磅催泪弹,瞬间引爆了全省的舆论。

当晚,省电视台的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

无数的市民、工人、甚至体制内的干部,都打来电话,表达对大风厂工人的同情,和对那种不顾百姓死活的发展模式的愤怒。

民意的洪流,开始汹涌地,拍向李达光那座正在风雨中飘摇的政治孤岛。

他“大义灭亲”的悲情牌,在这真实的、血淋淋的民生疾苦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虚伪和苍白。

……

京州市委家属大院,李达康的家里,一片死寂。

他独自一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电视屏幕上那一张张悲愤交加的脸,听着那些专家学者们那一句句诛心之言,他的脸色,由铁青,转为煞白。

他知道,祁同伟这一招,比直接调查他本人还要狠毒。

祁同伟没有攻击他的权力,而是直接摧毁了他权力的根基——他引以为傲的政绩。他将他最光辉的“改革家”形象,活生生地扭转成了一个漠视民生的“酷吏”。

这是一种舆论上的公开审判,而他,甚至连辩驳的机会都没有。

他关掉电视,房间里陷入一片黑暗。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入骨髓的寒冷和无力。他可以掌控京州的官员,可以调动京州的资源,但他无法掌控悠悠众口,更无法掌控那已经开始逆转的民心。

他知道,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已经输掉了最关键的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