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康的“大义灭亲”,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本已波涛汹涌的汉东舆论场,激起了千层浪。
一时间,关于他“铁面无私”、“壮士断腕”的讨论甚嚣尘上。
他用一场堪称完美的政治表演,暂时将自己从欧阳菁案的泥潭中抽离出来,试图以一个悲情的、被家庭拖累的改革者形象,换取喘息之机。
他以为,自己已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可以重新布局,徐图反击。
然而,他低估了祁同伟的决心,更低估了他那重生归来后,对时机和节奏的、近乎野兽般的精准掌控。
就在李达康试图通过“切割”自保,将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不幸”的家庭生活上时,祁同伟的第二轮攻击,已经悄无声息地、从一个完全出乎他意料的角度,接踵而至。
这一次,祁同伟选择的战场,是舆论。
他要用人民的口水,将李达康那座刚刚修补好的政治堤坝,彻底冲垮。
……
汉东省委宣传部,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
新任的常务副部长,一位根正苗红的汉大系笔杆子,接到了一个来自省公安厅厅长办公室的、不显山不露水的电话。
电话里,祁同伟的秘书只是传达了厅长的几点“个人建议”:“祁厅长认为,我们新闻战线,不仅要关注大案要案,更要关注大案要案背后的民生问题。比如最近备受关注的大风厂事件,工人们的后续安置情况怎么样了?他们的困难有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都值得我们媒体去深度挖掘,去体现我们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嘛。”
这位副部长立刻心领神会。他知道,这不是“建议”,这是来自新晋权力核心的“指示”。
三天后,汉东省电视台的王牌新闻深度调查栏目《焦点追踪》,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期长达四十分钟的专题报道,标题引人深思——《谁该为大风厂的悲剧负责?》。
节目制作精良,采访深入,画面充满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报道没有直接点名李达康,甚至没有提及任何一个具体的领导干部名字。
它只是用一种白描的、近乎残酷的纪实手法,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大风厂倒闭后,生活陷入困境的普通老工人。
镜头里,白发苍苍的老工会主席郑西坡,坐在那间因为交不起电费而显得昏暗破败的小屋里,对着镜头,老泪纵横地控诉:“我们不是要阻碍发展,我们只是想要一个公道!我们为工厂贡献了一辈子,勤勤恳恳,没拿过厂里一针一线!最后,连安身立命的饭碗都被人砸了,我们去找谁说理去?”
镜头转向医院的病房,一位患了尿毒症、每周需要透析三次的老工人,躺在病床上,气若游丝。
他的妻子,一位同样下岗的女工,正拿着一叠厚厚的催费单,在病床前默默垂泪。“没钱治了……真的没钱了……厂里的医保早就断了,我们现在,就是等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