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柔不可守。
同样四个力透纸背的大字。
一味委曲求全,则原则尽失;过度讲究平衡,则方向模糊。柔若无骨,则立身不稳;和若同尘,则界限不清。久而久之,棱角磨平,锐气消沉,昔日之抱负,亦在无尽的调和与妥协中渐渐迷失。此乃余平生第二大教训也。
林万骁默然。他何尝没有遇到过需要平衡、需要妥协的时刻?在争取政策时动用京城人脉,在推动项目时协调各方利益,甚至在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时……“柔”的尺度,确实难以把握。过刚易折,过柔则靡。
及至晚年,退居林下,冷眼旁观,反复思之,方渐有所悟。所谓“刚柔并济”,非是半斤八两,左右摇摆。乃是:心存刚正,守定底线,此“刚”之骨也;行事圆融,讲究方法,此“柔”之皮也。无骨则不立,无皮则不显。当刚则刚,譬如利剑出鞘,斩除奸佞,扞卫原则,不可有丝毫含糊;当柔则柔,譬如春风化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不必拘泥于形式。
看到这里,林万骁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顾老将他几十年的宦海沉浮、挫折感悟,凝聚成这“刚柔并济”四字真言,毫无保留地赠予了他。这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带着血泪教训和实践智慧的宝贵经验。
万骁,汝之才具、魄力,远胜余之当年。西明局面复杂,边疆、民族、发展、稳定,千头万绪,正需大智慧、大担当。望汝能吸取余之前鉴,于纷繁世事中,护持本心之刚正,运用处事之柔韧。不偏不倚,不急不缓,如舟行中流,舵稳帆扬,方能历经风浪,终抵彼岸。
此外,尚有二语相赠:一曰“爱惜羽毛”,非是教汝明哲保身,而是提醒珍视声誉,如鸟爱其羽,行事光明,不留污点,此乃立身之本。二曰“涵养静气”,愈是位高权重,愈是百事缠身,愈要时常让自己静下来,听听内心声音,看看窗外风景,勿使心灵为俗务壅塞。心有静气,则能照见利害,明辨是非,不为浮云遮望眼。
纸短情长,言不尽意。春寒犹峭,望汝善自珍摄,劳逸结合。他日有暇,或可京华再聚,煮酒品茗,一叙别情。
顾沉舟手书
甲辰年春月
信读完了,林万骁却久久没有动弹。他小心翼翼地将几页信纸抚平,重新叠好,放回信封里,仿佛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顾老那平和却充满力量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在他心中回荡。“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心存刚正,行事圆融”、“爱惜羽毛”、“涵养静气”……这些话语,与他近期处理低龄儿童上学问题时的因地制宜,与驾驭“苗岭小组”时的引导启发,与面对各方压力时的沉着应对,隐隐契合,又指明了更高的境界。
他想起自己初到西明时的锐意进取,想起遭遇阻力时的焦躁,想起取得成绩时的欣慰,也想起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疲惫。顾老的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他攀登险峰、感到疲惫和迷茫时,从云端伸下一根坚实的手杖,并为他指明了前路上需要注意的沟坎与可借力的支点。
良久,林万骁睁开眼,目光变得更加清澈和坚定。他拿起笔,在一张便签上,缓缓写下了八个字:“刚柔并济,守正出奇”。然后将这张便签,压在了办公桌玻璃板下最显眼的位置。
这不仅仅是一封信,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一份精神上的传承,更是一盏照亮他未来征途的温暖明灯。前路漫漫,他知道,自己将带着这份宝贵的馈赠,更加从容、更加智慧地走下去。